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一位村支书的返乡扶贫思考

[ 作者:徐昌元 戴妍雨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0-31 录入:实习编辑 ]

关键词:产业扶贫 山区优势 第一村支书

2016年3月底第一次去新晃县凉伞镇南部的桂镇村时,徐昌元心里有种特别矛盾的情绪——他是怀化市政协驻点扶贫队队员,也是隔壁村走出去的娃。

当年,两个村里紧挨着,都是大山里的穷地方,能够有条件念书然后出去上大学的少之又少,而今,算是“衣锦还乡”,可是终究还是有点“近乡情怯”了。

村里14个村民小组,162户,590人,贫困户71户,281人。全村村民还没有自来水可用,4个村民小组130多人无手机信号。有个村民小组只有两户人家,两户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家里只有老人小孩。还有一个小组离公路都还有3公里的泥巴路……数字摊开,桂镇村就是一个字:“穷”。

由于桂镇村位处高寒偏远山区和深山陡坡地带,山大坡陡,沟壑纵横,土地贫脊,坡地占耕地面积的80%。自然环境、气候条件极为恶劣,耕地瘠薄,交通不便,信息不畅,而且资源贫乏,致使“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

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个地方还是那么困难那么穷,徐昌元心里很难受……

第一村支书的扶贫日志

记者:小时候去过这个村子吗?变化大吗?

徐昌元:去过,变化不大,还是很穷。

记者:村里现在大学生多吗?

徐昌元:不多,在读的只有7个人,大部分都是职业学校,张家界航空职业技术学校2个,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校1个,湘潭大学有1个,湖南科技学院永州的1个……

这些年,国家的优惠政策使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费用大为降低。但是,教育成本还是很高,每年供养1名中小学生的费用在4000元以上,供养1名大学生更是高达13000元。这对于桂镇村年人均纯收入仅969元的贫困农民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很多人家都是“不送子女读书长期贫,送子女读书立即穷”。

记者:桂镇村有什么可发展利用的优势?

徐昌元:凉伞有传统的花猪养殖,就像宁乡花猪,但是没有走出去,因为没有价格优势。养殖花费时间长,十个月以上,催肥的话品质就不好,肥肉太多,也卖不出去,所以愿意养殖花猪的人不多。去年一个村里养一只猪,就奖400块钱。但这不是长期之策。我们正在千方百计改变村民“等靠要”的思想,鼓励他们自力更生、主动发展生产,你愿意做我们就支持,主要目的还是在增加老百姓收入,增加他们的获得感。

记者:农户依赖帮扶严重吗?

徐昌元:这不是某一个村的问题,是普遍的问题。还是要有产业,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记者:近期在做什么扶贫规划?

徐昌元:现在在做一件事情,村里有传统工匠,比如说做雕花、侗族亭子等,而县里在搞魅力乡村建设,每个村都需要建设,有契机。所以我们想组织一个队伍,专门做这一块。

当然,这并不是我们村独有的优势,但是别的地方没有人统一组队做起来,所以我们可以率先组建一个队伍,同时还可以就近召集贵州等地工匠,把各种手艺人召集起来。少数民族的传统老艺人,这是一个保护范畴。

还有一个就是农村电商。我们有一个村民四十多岁,本来在外地,家里父母身体不好,孩子要读书,就回来务工,在本地做点种植养殖,之前在浙江看到过很多人做微商,觉得有前途,于是我们几个商量着,给他开了条路子:我给他送土鸡蛋,机关很多人都买,然后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好。人都有一个信任的过程,慢慢地就会越来越好。

记者:当村支书跟在机关里有什么不一样?

徐昌元:考虑的操作层面的落实问题是不一样的,得想法子,解决问题,改变村里的面貌,这是实打实的担子。

当第一书记大半年了,周末都在村里,老百姓有什么事都找我,有时候家里面养老保险没到位都来找我。有一次我帮一个老百姓贷款,猪圈改造,钱不多,只要七八千块钱,但是信用社贷款业务程序太多,签字,抵押……老百姓不识字,很多都不懂,我就帮他联系好。事后,他非得塞给我家里种的吃食,我不要,他就偷偷藏在我的房间里自己跑了。当时,我心里特别暖。

记者:等扶贫时间三年过了后,村子又回到老路,怎么办?

徐昌元:我们也在想办法。好多政协委员是企业家,需要工人的,我们就到村里去召集那些适龄妇女、年轻人等。比如说我们一个市政协委员赵建喜,做罐头等食品加工,需要工人,我们就给他介绍村子里的人去当工人。

桂镇村真正特别困难吃不上饭的只有3、4个人,其他都还能吃上饭。但是,我们还是想千方百计给他们找到一条致富路子。真正脱贫,要靠他们自己,全村靠一个办法也不行,家家都要有自己的办法。家门前,村子里,有什么资源可以用,全家总动员起来,总会走出一条长久的路子!

附:桂镇村扶贫队发展计划之产业发展项目

光伏扶贫产业。规模:102kw;财政资金投入90万元;效益:村集体经济每年获得9万元长期稳定收入。

山区优势之油茶产业。规模:2000亩油茶种植基地;引进外资:8000万元;效益:土地入股村民获得人均1500元长期稳定收入。目前,开发商正在与村民签订土地入股协议,村支两委和扶贫工作队积极支持该产业发展,动员群众参加。

黄牛养殖产业。规模:200头;财政扶贫资金投入11.02万元,群众自筹20万元;效益:实现每户年创收600元。目前,群众养殖的积极性有所提高,黄牛养殖的规模比去年有所增加。

“凉伞花猪”品牌优势,扶持村民养猪。规模:1000头;投资:50万元(援助资金+村民自筹);效益:实现每户年创收3000元。经过去年的奖补,加上今年的行情较好,群众养殖本地土猪的积极性高涨,一度出现市场仔猪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半年也已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贫困户进行奖补。

中药材种植业。规模:50亩;投资:20万元(援助资金+村民自筹);效益:实现每户年创收2000元。

农村电商。依托微信平台,通过朋友圈扩散的方式进行推广,与县电商企业对接,成为其下线,把凉伞本地的土特产推广销售出去。我村杨明然注册微商,在网上售卖土鸡、土鸡蛋、苕酒、米豆腐等土特产,40多天时间,销售收入已有5000余元,客户群逐渐扩大。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号 力量湖南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