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起,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联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从各省摸底的情况看,一些留守儿童成为“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和犯罪“易感”群体,而且容易被性侵等恶性犯罪行为伤害。专家及社会各界呼吁,尽快探索制度化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途径,并为打工者返乡创业、就业提供扶持,使留守儿童享有更多父母关爱。(来源:中国新闻网)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其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国留守儿童已经占到儿童总数的近五分之一,这么大的一个群体,可以说对国家未来发展有重要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成长,亟待社会关注。
留守儿童的成长,责任主体还是在家庭,家是最能塑造精神长相的地方,《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严实品德和健康心灵首先就要在每个家庭生根。家是“炼钢炉”。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人一落地是一张白纸,先由家庭教育来定底色。家庭教育与学校、社会教育最大的不同是无条件的“爱”,以爱来暖化孩子,煨弯、拉直定型性格和品德,发挥的正是“炉”的作用。而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主要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在缺少父母的关爱下成长,这导致有部分孩子的心理、学习受到影响。他们普遍的特点是学习差,行为能力差。由于缺少家庭关爱和社会行为引导,有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面临失控风险,甚至会进而引发行为失控,走向犯罪的道路。这些没有父母庇护的孩子正承受着巨大的迷茫和深深的痛苦。
为更好的关爱保护留守儿童,国家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和扶持政策,社会各界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纷纷伸出援手,给予物资、精神各方面的帮助。从质的角度看,无论是志愿者还是“爱心妈妈”均只能扮演朋友的角色,没法长时间陪留守儿童,可这恰恰是孩子最需要的。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必须关注家庭的完整性。一个完整的家庭才能还给孩子完整的爱,完整的家庭才能给孩子一个温馨和谐的生活空间,使孩子的心智和情感、学习和爱好健康的发展。
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主要收入来源是靠外出务工的父母挣钱,建议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强外出务工父母的教育引导,切实落实作为父母或监护人的监护职责,外出务工父母不仅要关心孩子的物质生活,更要重视精神、心理上的需求,在学习、思想、生理卫生指导方面多教育和引导,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父母应加强与监护人、老师间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品行、心理等各方面的状况,积极与监护人、老师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从而正确、及时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帮助。
各部门要按照部门职责,分工协作,落实政策,解决存在问题,统筹推进留守儿童帮扶工作。对于留守儿童家庭,应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帮扶计划,使其尽快步入小康生活,避免外出打工,铸造完整家庭,解决留守儿童现状,给孩子多些陪伴,还给孩子完整的爱,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作者单位:北川羌自治县陈家坝乡中心卫生院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