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时而水鸟掠过,激起一池涟漪;巷子里,村民摆手叫卖,向路过游人推销新熟的葡萄。前段时间暴雨如注,险情不断,但安徽省合肥市大圩镇新民村一切安好:3200米的南淝河大堤没有一处溃口,近3000亩的葡萄园景美人丰。“多亏有潘书记坐镇。”新民村村民程书国说,半夜巡查险情,组织人手排涝,带头扛沙固坝,村党总支书记潘理俊总是冲在最前面。7月27日凌晨,因积劳成疾,潘理俊倒在奋战26个日夜的防汛大堤,再也没有醒来。
10月4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题为《倒在大堤上的民心书记》的通讯,连日来被全国多家权威媒体转载或评论,“潘理俊”这个普通的名字被“民心书记”所取代,成为了践行“两学一做”的时代先锋,学习典范。一位“书记”在大堤上倒下了,一颗“民心”却在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心中树了起来。
当好致富路上的领头羊。“群众富不富,就看村干部”,此话虽然说得有些过头,但却道出了村级干部在地方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一些偏远的山区,有的村干部基本成了“摆设”,他们往往在选举前想法拉票,当选后却只领工资不干事,一届两届下来,地方发展还是“涛声依旧”。作为村干部,特别是村支书,可以说全村的发展系于一身,千万马虎不得。潘理俊这位“民心书记”,其一颗“民心”首先体现在千方百计发展地方经济,为群众增产增收奔走劳碌,引进优质品种,优化结构,深入调研,让新品种葡萄供不应求,村民的生活呈现出“芝麻开花”的好势头。这样的“民心”,才是百姓的期待。
做好大事小情的协调员。一个村,虽说从行政级别来讲已经最小,但村民的困难、杂务非常之多。作为村支书,对很多事情都可以睁只眼闭只眼,来个“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也许就省去了许多的麻烦,而工资还是照领。这样的干部缺少的正是一颗“民心”!潘理俊怎么做的?“8年来,他骑坏了3辆电动车,奔波在村子里的各个角落,忙着帮群众解决各种困难。”这“各种困难”里,自然包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能最为难的就是村民急需用钱而又没钱。面对这样的困难,潘理俊不惜自己向亲朋好友借钱帮助村民度过难关。为了村民,他真可谓尽心尽力。
当好大灾来时的保护神。古人云: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面对“用电失常,沟渠排水不畅,近千亩葡萄园泡在水里”的危局,潘理俊除了奔波协调,严格要求村两委干部以及共产党员“24小时值班,2小时巡查一次,一旦发现渗漏等险情,随时组织人员抢险固堤。”外,更是以带病之躯“身体力行,坚守大堤26个日夜”,终因积劳成疾而永远倒下了,却迎来了“3200米的南淝河大堤没有一处溃口,近3000亩的葡萄园景美人丰”的喜人景象,而他自家的“十余亩葡萄园,由于泡在水里没及时打理,大半被淹。”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怀与行动,岂一个“保护神”了得!
“学习党章党规,学习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潘理俊用行动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初心”即“民心”,失却了“民心”就失去了共产党人的根。须知,“民心”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边的互动,党员干部只有拥有了一颗“民心”,才能赢得百姓的“民心”。像潘理俊那样,倒下的只是“书记”的躯体,而树起却是根植于祖国大地的“民心”。
作者单位:四川省合江县自怀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