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立的1000天,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深改组会议27次,审议文件162份,为全面深化改革“立柱架梁”,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主体框架正在逐步确立。(央视网>9月23日)
“革故而鼎新。”几千来的实践证明,国家治理不总是一帆风顺。当旧机制体制与社会需求步调不一致时,大政方针政策运行存在体制机制障碍、阻碍时,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有困难时,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势在必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砥砺前行千日,渐入佳境,绽放出为中外政治家们所惊叹折服的改革花朵。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2013年12月30日,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日子,中央政治局决定成立以咱们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为组长,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为副组长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下设6个专项小组,以一往无前的决心和信心,倾力打造了全面深化改革顶层设计的强大引擎,环视宇内,着眼当前,思之至深、虑之至极,将“深改”引向纵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2014年发出改革动员令、布局改革的千日以来,中央倒排时间、“挂图作战”,以心怀天下的责任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加速度”推进改革。仅国家层面“深改”会议就召开了27次,通过的文件多达162个,内容涉及党建、廉洁、司法、财税、国企、户籍、考试、环境、医疗、三农等中国社会治理多领域、多层面,交出一份靓丽的答卷。“深改”的纵深推进,为国家长治久安、繁荣发展、可持续发展,筑牢了坚实的根基。
追求质量、绿色崛起,筑牢小康盛世的经济根基。“深改组”40份经济领域改革文件出台,与中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一脉相承,符合中国绿色发展价值取向。环境保护从原来可有可无的制约条件,跃升为影响发展、决定发展、推动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奠定了中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基石,加速推动中国科学发展型、环境友好型、提质增效型经济向好向前发展。
托底民生,补齐短板,筑牢小康盛世的民心根基。“深改组”在民生领域发出47份文件,准确地阐释了改革为谁的问题,把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教育卫生、公平正义、社会保障等事关民生幸福的重中之重,让群众有踏踏实实的存在感,更有满满当当的获得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心归宿、民心向背一目了然地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织牢“法网”,依法治国,筑牢小康盛世的法治根基。马克思曾经说过:“在民主的国家里,法律就是国王;在专制的国家里,国王就是法律。”中国古代大儒荀子也说过:“法者,治之端也。”,透过先哲的精辟见解,我们看到了法治在治理国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中的极端重要性。过往的千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中,出台了相关文件34份,涉及捍卫法治威严、护航司法公正、保障人民民主、完善国家法治体系、保持司法独立、落实司法责任、加强司法改革、惩治司法腐败等诸多方面,是依法治国的最好诠释,为国家和社会有序运行保驾护航。
从严治党,问责治吏,筑牢小康盛世的吏治根基。小平同志说过:“在中国来说,谁有资格犯大错误?就是中国共产党。”如果管理松弛、吏治松散,作为国家和社会管理者的党员干部,皆有可能出现腐败、作风涣散、不作为、乱作为等乱象,影响执政之基的稳定性。1000天来,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及印发的涉及反腐与党建文件多达17份,54部党内法规陆续出台,标志着全面从严治党从治标为主走向标本兼治,成为治党强大的引擎与支撑。同时,制度笼子越扎越紧,“任性的权力”被一条条红线绑住,一系列从严治党的实招真管真严,治国利器全面“发威”,一大批“老虎”被斩落马下、一大批“苍蝇蚊子”被拍死,一大批作风不优干部被问责,一大批履行“两个责任”不力干部被追责,老百姓的舒服度、满意度大幅提高,党的向心力凝聚力持续增强,党建廉建制度改革固本强基作用日益凸显。
“改革永远在路上”“吾道一以贯之”。1000天来,在全面深化改革激流勇进、锲而不舍的伟大改革实践中,一大批卓有成效的制度规定并顺利施行,奠定了改革与发展的基石,筑牢了长足发展的根基,给国家带来了真真切切的变化,给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笔者深信,在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按照既定方略、既定目标,以一以贯之的锐气推动改革,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小康盛世”并不遥远。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委编办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