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领导“被公关”源于公款“颜值高”

[ 作者:杜才云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9-23 录入:16 ]

“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公款存储利益输送“潜规则”在一些地方长期存在,案件频发。有的银行通过向有公款存储决定权的领导子女、配偶等提供岗位、高额回扣、高额绩效收益等进行利益输送,争抢规模巨大的公款存储“蛋糕”。(新华网>2016年09月19日)

在很多部门单位,都存在一定数目的公款,有的是公业务经费,有的是周转用的项目资金,少则数万,多则几千万上亿。这些资金存在哪里,上面没有刚性规定,给了部门单位一定的自由裁量权。

对部门对单位来说,这些资金在自家账户上,只要本金不损失,钱放在哪家银行里,都无所谓。

古人云,“有钱能使鬼推磨”,足以见得,从古至今,“孔方兄”的颜值高、魅力大。虽然部门单位对哪家存储无所谓,但银行对这笔闲置的资金,可是时常惦记着的,惦记着它的“美”。

为了取得部门单位资金存储权,银行在部门一把手身上做足了“功夫”,开展了一系列“公关”活动,自然而然,受益的绝大多数是部门单位有决定权的领导及家人。

银行的“公关”活动,银行虽然“公关”时花了点钱,但他们手上有了流动资金,放贷也方便,赚钱更方便;对单位来说,资金数额没有丝毫的损失,对单位职工来说也没有丝毫损失,且还帮单位主要领导带来了“好处”,仿佛是一场“共赢”的“商业交易”。

其实,在这场“交易”中,并不都是“赢家”,从交易性质来说,是不折不扣的钱权交易,部门单位“一把手”的决定权在“交易”中“一锤定音”,并收到了“飞来横财”,是公权寻租成功,党纪党规受到破坏,违纪的事实就此成立;同时,单位一把手、会计、出纳等人,虽然收到暗箱操作带来的好处,但良心在党规党纪的拷问中煎熬,在诚惶诚恐中度日,生怕“翻了船”,结果还真是“翻船”,“帽子”、“票子”两空,的确是得不偿失。

公款在银行间“跑路”,三天两头“搬家”,利益在其中输送,得力于部门领导签字的那“双覆雨翻云手”,也暴露出财政部门、监督部门对部门监管还有盲区、存在死角,让部门能够轻易实现公款的不正常“腾挪”。

其实,杜绝公款存储中的利益输送现象发生,只要管住公款和人两大要素就行,一方面,监察、财政、审计主管部门可联动建立大笔资金动向预警监管长效机制,开展资金用途合法性审核,核查异动现象,要带着“有色眼镜”,时刻盯住公款存储的关键人员,让他们没有机会当“公款搬运工”,最重要是让公款“不乱跑路”;另一方面,执纪部门要组织开展专项整治,并根据部门单位资金监管中发现的公款违纪行为,对获取私利的人员依纪给予相应处罚并通报,达到处分一点,警示一片的执纪效果。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委编办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