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扶贫岂容“输血”和“吸血”并存

[ 作者:杜才云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9-21 录入:16 ]

中纪委披露325起扶贫领域案例 ,村官是主要违纪群体(人民网>2016年09月19日 来源:法制日报)

325起涉及扶贫腐败的典型案例中,“村官”涉腐218起,占比67%,被查处的有村书记、村主任、村会计,还有最基层的村民小组组长,这些人虽然岗位并不显赫,敢于把手伸向扶贫资金,只因手中掌握小权之故。

消灭贫困,是党中央国务院向世界承诺的一个重大行动,国家投入了相当多的财力、物力、人力,以“输血”“造血”方式,救助农村贫困人口,着力改善城乡生存环境,大力发展农村产业,其力度不可谓不大,其用心不可谓不深。

但一些基层干部,却背离初心,与党和国家的行动背道而驰,将手可耻地伸向扶贫资金项目,其贪婪之心可见一斑。

不由得想起,有一种叫做“血吸虫”的寄生虫,虽细如发丝,但一旦附体,吸食血液,繁衍生息,排放毒液,让健康人变成病人。扶贫领域违纪村官,与“吸血”的血吸虫如出一辙,将国家投入的扶贫资金一点一滴的揽入自己的腰包,损害着精准扶贫对象的利益,成为扶贫路上的绊脚石,特让人心寒。

扶贫“输血”“吸血”并存,反映出村官队伍素质良莠不齐、基层管理不力的现状。村官是乡镇领导、管理、指导的工作对象,村官出事,直接说明基层党委政府对干部队伍管理松散,纪律松弛,日常监管存在失职失责和不到位的地方。

扶贫“输血”“吸血”并存,也直接反映出财政部门、扶贫主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对财政项目资金监管不力。村官违纪的“问题高发区”主要是在低保、危改和产业项目实施,这些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如果对涉及人员张榜公示、对投放资金全程监管,加大问题整改,资金则会在阳光下安全运行。

要追求扶贫效果,达到扶贫目标,实现按期脱贫攻坚任务,必须要改变“前面输血,后面吸血”乱象。要靠基层乡镇加大对村官规范化教育管理,管住村官们的“手”和“口”;靠村监督委员会把好第一道公示关,不让本不该进入名单的人“混进”贫困人群里;要靠乡镇党委政府、财政部门、监察部门加大项目资金使用监管力度,不让一分钱“被吸走”;要靠审计部门跟踪审计,更要靠纪检监察部门主动作为,强化责任追究和事后追责,不让一根“血吸虫”逃脱。

一言蔽之,只有依靠群策群力,才能消灭“血吸虫”,消除扶贫领域“吸血”乱象,确保扶贫资金安全运行和扶贫工作的顺利进行。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委编办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