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旧宅新用,打造民宿村探索乡村游

[ 作者:卢明 俞丹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9-12 录入:实习编辑 ]

微笑的面庞挂着丝丝愁容,南山第一书记的面孔很一致。喜,源自丰收;愁,源于思考,如何给村里留下一条能造血的产业链,他们还在努力探索中。当前南控政策下,村里没有建设用地,企业也无法落地;而初级的农产品利润低,难赚大钱。南山乡村到底该如何发展?几经论证考察,第一书记们把目光瞄向了现代旅游,通过建设民宿村,打造能留得住、吃得好、住得下的立体乡村游。

[当务之急]进村先修路提升基础设施,筑巢引凤

修路、提升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南部山区第一书记进村后的头等大事。

去年9月,郭洪钢来到半山腰上的菜峪沟村,这个仅有107人的村庄道路蜿蜒曲折,两车相会难调头。为此他用第一笔40万资金,硬化了村里1.5公里的道路。相比菜峪沟村,拥有960口人的柏树崖村在南部山区是名符其实的大村,先天条件也要好上不少。尽管如此,今年1月宋好修到村后,还是先协调了10万元给村里新修了一条生产路。同样,今年3月徐如意到天晴峪村后,协调20万元改善了村里“户户通”路况。

路通了,提升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又成了当务之急,“筑巢引凤,必须先把村里的环境提升上去”。

在柏树崖村,宋好修通过单位领导多方筹资,协调110余万元改造自来水系统,100万元建设五小水利工程。“自来水改造好后,冬天也不怕冻,住得再高也能用上水。五小水利工程主要是充分利用村里的两个水库,每一块地都不缺水。”

在天晴峪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徐如意协调50万元美化、亮化了村容;投资80多万元建设了休闲活动广场。“有了广场,村民就有了活动的场地,这样一提升,自己住得舒服,也给游客提供更好的环境。”[艰难处境]农产品难赚大钱,无建设用地企业难落地

眼下,第一书记们的农产品卖得热火朝天,冷静下来后,他们也在思考,仅靠农产品是否能从根本上改变南部山区乡村面貌?

答案是否定的。以天晴峪村的小米为例,每斤12元已算是高价,无奈因土地规模限制,全村产量约8000斤,全部销售完毕收入也不到10万元。核桃更是如此,柏树崖村村支书李友泉介绍,在收成好的年景,一亩核桃的收入在1000元左右,这还未算人工、肥料、农药等成本。宋好修也在担忧,一旦鸡蛋在北京打开销路,产量能否供应得上?为此,他已提前联系周边几个村,准备合力供应。

南部山区土地都是小块化,农作物难以量产。再者,农产品本身的附加值有限。“可解燃眉之急,从根本上对村民生活有质的提高很难。”第一书记们不得不边卖农特产,边探索新的产业。

“去年我就看好了山坡上那片荒地,基本上全是石头也不长树,但是光照特别好,我就想着弄个光伏项目。”郭洪钢说,如果项目能落地可供全村用电,还能有一部分收益。正当他憧憬着美好未来的时候,现实给了他当头一棒:一查规划,山坡属性为林地,而且整个村里没有一块建设用地。

不只菜峪沟村,柏树崖村、天晴峪村也一样,没有一块建设用地,这意味所有需要建设厂房的项目都无法落地。到底什么样的项目既符合政策规划,又能从根本上让村民致富?第一书记们依然在寻找探索着……

[困境求生]利用旧宅基地打造民宿村,乡村旅游成唯一出路

半山腰上,一座土坯房兀自矗立,土墙已塌大半,木质大门经过岁月侵袭已有糟点。8月31日在天晴峪村,徐如意看着这“破墙烂屋”脸上露出微笑。在他眼里,这可是大宝贝。利用旧宅基地翻建改建老房屋,打造民宿村发展立体乡村旅游,成为南山第一书记们一致又唯一的选择。

徐如意介绍,天晴峪村的民宿建设分两部分。一是发动村民改建自己现有房屋,建设干净高标准的标准间。既保留其原始风貌,又能提供良好的住宿体验。“目前已发展10户村民参与,建设最快的再10多天就能完工。对于发展民宿的村民,村里还会给一定补贴。”

“第二部分就是土坯房改造,村里目前还留有上百年的土坯房40多座,由我们村委牵头筹资,把这些老房子收上来,统一改造设计成特色鲜明的民宿。”徐如意说,目前这些老房子的改造正在进行中,村里还将配建旅游服务中心,“未来这些民宿将由村里统一管理。”

“只要能留得住人,让游客住一晚,整个产业就立体了,就活了。”徐如意说,这将改变“上午来玩玩,中午吃个饭,下午就走”的模式,“住下就有住宿收入,晚上还得吃饭又是一部分收入,第二天走再买点农产品。未来再开发些娱乐项目就更丰富更立体了。”

民宿村建设在其他村也正如火如荼进行着,8月24日,柏树崖村,一处庭院隐蔽在半山腰的树丛之中,红砖青瓦、石头堆砌起围墙,这是一处上世纪80年代建的老屋,如今已废弃多年。“这就是我打算重点开发的一处民宿,随后稍加改造就可以用了。”宋好修说,村里已有两套老房正在改造,已签约7套老房,预计今年能整修10套民宿,将由村里4月份刚成立的农业观光旅游合作社统一监督管理。为配合民俗村建设,村里还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申请20万专项资金,安装70盏太阳能路灯。

在菜峪沟村,也在风景最好的桃花沟选了两套老房子改造,不日即将动工。

[美好愿景]留下产业链,让打工的人自愿回家

连续多日的南山探访中,记者发现,不管是只有107口人的菜峪沟村,还是拥有725口人的天晴峪村,又或是960口人的柏树崖村,村内大都是老人、妇女和孩子,少见成年男性。据第一书记们介绍,除了在村里有点小买卖小产业的外,成年男性基本都在外打工,这一比例超过90%。

打工还是种地?这笔账村民算得清清楚楚。打工,做最基本的小工,只要出力都能干,一天120元左右,一个月3000多元,一年就三万多;更不用说有点技术含量的大工、水电工等,一天二三百元,一年就五六万。种地,一亩地种一季麦子一季棒子,一年下来1000元左右;种核桃、谷子,一亩地一年下来也都在1000元左右。而这,都未把人工成本考虑在内。

进村以来,宋好修、徐如意、郭洪钢都在思考着同一个问题:如何让孩子身边有父亲,妻子身边有丈夫,母亲身边有儿子。在他们心中也勾勒着一个美好的愿景:留下产业链,让在外打工的人回家。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舜网 2016-09-09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