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红枣县若羌”提前脱贫底气是什么?

[ 作者:孙伟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8-29 录入:7 ]

“总书记说的,‘若羌枣,味道好’”“我们以前住的房子现在羊都不住了”“从幼儿园到高中全部免费,一天不(让)上都不愿意”“村民先看病,后交钱”“今年年底,我们县要实现全部脱贫”……如果不是亲眼看到装修美丽的房子,不是亲耳听到这些话,我们一定想不到在祖国的边疆,中国陆地面积最大的县——若羌,因为一颗小小的红枣,能让全县百姓生活得如此幸福。 (8月26日   中国青年网)

全面脱贫实现小康,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各地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和啃劲。但我们看到的是,很多地方仍在重复以前的旧思路,停留在研究方案,派驻工作组帮扶中。一些被扶贫的地方,存在等靠要,妄图等着上级给钱给物,让脱贫成了“一厢情愿”。

离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剩余的时间无多,各地更是下大气力去帮扶贫困地区去扭转贫困的面貌。从摸底调查到派驻帮扶工作组等等,形式多样,从帮助农民扶持当地特色产业或者帮助农村整修基础建设等等,我们看到了多地的努力。但真正敢于喊出提前脱贫的,寥寥无几。若羌县作为新疆边陲,是中国最大的陆地县,因为一颗红枣闻名全国,更是依靠红枣产业,带动了全县人民群众实现了稳步脱贫迈进小康。在这奇迹般的背后,更是当地党委政府因地制宜,调转产业结构,更有广大党员干部的不懈努力。

2001年,若羌大力推进种植红枣,党委和政府作为大量工作,甚至因为财政紧张,购买枣树苗的启动资金都是出于政府工作人员的捐款。这里面有那种干事业的大气魄,也有穷则思变的主动,出钱是一回事,但是更重要的是这些不是一锤子买卖,鼓励红枣的背后,更是当地党政机关干部携带“三把剪刀”的故事,在红枣种植推广初期,所有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必须学习枣树的修剪技术,上班时间也要携带三把剪刀,方便随时下地帮助农民修剪枣树。有这么多的党员干部群众都在认真的帮助农民实现增收转变,农民的眼光是雪亮的,怎能看不出冷暖?迄今为止,若羌30万亩的土地中,红枣种植面积高达22.8万亩,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在这个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同党员干部的关系密切融合,有了群众的认同和支持,开展各项事业的基础有了,提前实现脱贫奔小康才会如此迅捷。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实践证明,脱贫道路上既是考验各级党员干部的战场,也是密切干部群众关系的大熔炉。“我们以前住的房子现在羊都不住了”“从幼儿园到高中全部免费,一天不(让)上都不愿意”“村民先看病,后交钱”,若羌的底气在哪里?无非是面对脱贫不等不靠,靠的是全县干部群众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劲儿往一处使,认准了一条产业,形成了规模发展,打出了地域品牌特色。这值得所有尚待脱贫的地方学习。

作者地址:河北省临西县阳光大街29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