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湖北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现场会议在京山县召开,会议由曹广晶副省长主持。会议提出,要创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思路、方法,必须坚持“上下协同”的工作机制,即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要遵循“四位一体”的工作思路,即群众为本、产业为要、生态为基、文化为魂。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任务十分艰巨。新时代的乡村规划事业发展,必须直面乡村地区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承担引领乡村地区健康发展的历史使命。越来越多的乡村规划专家、学者聚焦乡村,为湖北省农村建设出谋献策。
湖北省村镇建设协会“乡村合伙人”项目平台下设乡建规划专业委员会,由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十多所高校和湖北省规划院、武汉市规划院的乡建规划专家组成。从本期开始,湖北省村镇建设协会新媒体平台《乡侬》公众号,将推出一系列人物专题报道,走进这些专家们。
本期人物:刘小虎(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院长助理)
刘小虎,男,1973年生,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院长助理/副系主任,同时担任建设部村镇司乡村规划研究中心华中分中心副主任。
他不仅主持了多个省部级基金项目,还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夏热冬冷地区农村住宅研究》,并参与了其它3个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另外,刘小虎老师还任职中欧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学院(ICARE)教授,是SCI期刊审稿人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阅人。
他多年从事乡村建设,对传统民居及现代化有丰富的研究经验。是湖北省住建厅主编的《荆楚建筑风格研究》编委会成员。曾主持《新建筑》杂志的“乡.愁.现代中国”专栏。主持完成《武汉市石头村落调查》。目前正在参与编写《走进武汉传统村落》。
他曾两获武汉市新农村规划一等奖和两获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并在华中科技大学第一届“求是杯”活动中获特等奖,由他指导的学生也多次在国内和国际平台上获奖。除此之外,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发表论文20余篇,其著作有《田园城镇——将城镇与田园文明整合的n个猜想》,译作有《我++——电子自我和互联城市》等。
人物专访
Q1.乡侬君:据我所知,你的主要研究方向有乡村建设这一块,为什么会选择这个方向?
刘小虎:这里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偶然性是因为2004年左右,当时武汉市洪山区规划局找到我,给武汉市的新农村做农村住宅示范户型。在做的同时,我做了一些乡村规划的调查,再后来做了《夏热冬冷地区农村住宅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这个基金项目做了4年,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时间投入到乡村去。
必然性是因为我在做项目的时候发现挺喜欢在乡村呆着。我是在乡村长大的,童年时代在乡村的生活场景仍在脑海中,人在乡野的时候也比较自在,我很喜欢那种感觉。
Q2.乡侬君:你认为湖北的乡村建设难点在哪里?
刘小虎:跟江浙地区的乡村相比我们乡村的经济状况还是落后一些,因此资金投入也会少一些,这些钱也只能投入到基础设施里面。被吸引到乡村的人没有那边多,旅游收入、生态农业的收入都会少一些,经济欠发达是一个问题。我们的乡村在观念上也还差一步,大部分都处于一种很消极的状态,另外,不管是返乡还是下乡的精英阶层,数量会少一些,去乡村的人达到一定的数量之后才会对乡建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Q3.乡侬君:你曾两获武汉新农村规划一等奖,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案例给我们读者介绍分享一下么?
刘小虎:2005年时,我负责一个村庄的规划,除了道路、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我想做一些比较有特点的、探索性的东西,走的是绿色建筑的思路。那个村子在长江边上,全村一百多户人,有八十多口井,基本上每一户半人家就有一口井。后来村里通自来水,考虑到长江堤坝的安全,说要把废井填掉,我就觉得挺可惜的。从环保的角度出发,同时想着凸显出这个村的特色,我想是不是可以把即将废弃的井再利用起来呢?
考虑到井水是比较恒温的,我们就想做一个井水空调的探索,是否可以把井水抽起来给房间降温。基于这种考虑,当时带了几个学生做了一个建造实验,是一个蛮大的利用井水喷淋的房子,试用之后效果还行,凉快是凉快点,但也有不理想的地方:湿度比较大,房子里还有一股井的潮味儿。但是我觉得把废井再利用的思路是好的,准确地利用了这个村庄的资源,而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后来新农村井式空调的提法获得了华科的“求是杯”特等奖。比较有意思的是,那个村子已经不存在了,被城市化后变成了一个工业园区,而且很巧也是我挂职的工业园区。
Q4.乡侬君:你现在有主持的科研工作吗?是什么?现在的发展情况是什么样的?
刘小虎:我刚刚结题的国家基金项目是夏热冬冷地区农村住宅研究。过去,不同气候区的住宅形式是不一样的,但是到了现当代,我们乡村的的住宅基本上都是那种两层的钢筋混凝土房子,做得一模一样,户型也没有地域性的特点,缺少了对气候的响应。我们湖北大部分地区基本上都处于夏热冬冷的气候环境,当时研究的是我们的农村住宅应该做什么样子。
第一步,调查我们过去的农村住宅气候经验有哪些。比如说,北方的住宅,天井很大,但是到我们中部地区,天井是比较小的,到南方就会更小。天井是我们的祖先很智慧地应对自然的生活方式,但是这个元素在我们现代的民居里基本上没有了,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这种经验纳入到现代民居的设计中呢?所以后来我设计的湖北省民居我都会给它们加上一个比较小的天井,但是天井的大小你就需要从传统建筑中去找经验了,这是可以用数据总结出来的,一定是要在科学的高宽比范围之内。第二步,把过去的经验运用到当代的民居设计中,天井是一个因素,我们还要考虑建造材料,是不是可以使用草和泥,或者现代化的材料加草和泥,甚至考虑用竹子加草泥。我们会想办法多使用乡土材料,因为它是比较节能、经济、环保的。可能一栋房子的生态效益较少,但是农村那么大,如果每栋房子的绿色建筑技术稍微提升一点,整体效益就会非常显著。在乡村研究中,我一直强调要把传统和现代整合。我们的乡村既不能失去传统,也不能停留在过去;既不能全盘现代,也不能过于守旧。所以我们是要立足于当下,在传统和现代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就要去挖掘传统乡村中的建设经验,同时对于从国外引进的先进经验,又要对他们进行一个在乡村现实情境中的转化,避免水土不服。乡土技术需要现代化,现代技术需要乡土化。这个项目去年刚刚截止,做了有五六本硕士论文,后续我会选择一些好的内容出版。
Q5.乡侬君: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项研究工作是什么,为什么,其中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你是如何克服的?
刘小虎:带探索性质的实地建造实验是最辛苦的。每次建造实验都会面临许多困难。比如当初的井式空调,之前没人做过,所以只能自己到市场上去寻找材料,还得自己想办法拼起来。甚至到了觉得这个做不出来的,一度想放弃的那种程度,还好最后坚持把它做出来了。做国家基金的时候,想做一个泥巴加草的实验房,混用了一些其他的材料,从组织材料到最后房子建起来也是困难重重。没有做过建造实验的可能想象不到,它的难点在于没有预知的答案,还要省钱。比如我们要找草和泥巴,就得自己去挖,有些事光靠学生志愿者可能完成不了,还得去组织工人。或者想设计某个特殊的节点,又得自己一遍一遍地去试,比如草泥和墙到底是怎么个做法,用草土砖好,还是用夯土好,这些探索性的东西是蛮难的部分。好不好不能光凭感觉,还得,一次次用数据去测,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Q6.乡侬君:你从事科研工作最大的动力来源是什么?
刘小虎:干一行爱一行吧,我觉得一件事开始了就得把它做完。
Q7.乡侬君:谈谈你对“四位一体”的看法?
刘小虎:我觉得“四位一体”这个理念比较全面,对湖北的乡建应该会有比较好的推动作用,现在省村镇建设协会做的事情就是把各个专业、学科的专家还有乡贤聚集起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对比过去的状态这让我看到了更多希望。
Q8.乡侬君:对于湖北的乡村建设你有哪些展望?你希望未来的农村是什么样子?
刘小虎:前几年我回乡下老家,顶多就是回去祭祖、看看亲戚。我有一个感受,村里很多家都只有一两个六七十岁的老人守着一个空房,种着几亩地,年轻人要么出去读书,要么在城市工作、打工。我很担心二十年后,再去乡村的时候会不会一个人都看不到了?我们前几年常会说到“乡愁”,很多时候我们的乡愁可能并不只是怀念那个生长的故土、或者童年情节,而是我们过去的农耕文明能不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延续,我觉得这是一个保留文化根源的问题。
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农业文明的国度,这种文明是不能就这样断根的,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深受农耕文明的影响,所以它的价值可能是我们现在想象不到的。我希望二十年后这些村子里还有新的人继续在里面居住,希望农耕文明可以持续下去。
Q9.乡侬君:对乡村目前存在的问题有什么比较好的建议么?
刘小虎:我觉得对乡村来说,空心是最大的问题,也是这么多年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要把人吸引到乡村里去。
一是农作物农产品的价格要适当地提高,才能提供质量保证,同时让农民种地的价值体现出来。
二是应当允许城市人到乡村去居住,现在城市人不允许去买乡村的房子,但是我觉得要是放开这个限制,还是有很多人愿意到乡村去居住的,有这个规定,很多人就以各种各样别的方式去租70年的农民房,或者租一块地自己修,其实是一样。
同时还有一个提法,就是鼓励农民工进城买房。把这两点放到一起,从经济角度分析,城市人的钱不能到乡村,乡里人的钱却鼓励流到城市,这种单向的资金流动政策,不仅阻碍了城市人口向乡村反向流动,还导致了乡村经济继续被城市吸光,乡村只能继续空心。大家都到城市贷款买房,谁来种地?乡村土地荒废了,粮食从哪里来?民以食为天,我觉得,粮食稳定的国家战略应该高于买房。
Q10.乡侬君:乡村建设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工程,我们如何才能静下心来潜心做研究?能不能就你的经验给新的乡建工作者提一些建议?
刘小虎:在乡村里做事情不是能很快看出来的,你可能做了个规划,短时间看不出来,不像你在城市做了个建筑,duang的一下就起来了,还可以用一些很炫的新材料,新技术,你可以跟人说这是我做的,很有成就感,乡村不一样,需要时间沉淀,在技术上反而要低技术、低造价,不能做一些华丽的东西,要耐得住寂寞。
所以,进入到乡村后你的状态,其实就决定了你是否适合做乡村工作。只有你懂得欣赏乡村的美,真的愿意在乡村里做事,而不是说到乡村只是为了完成一个项目,才能做好乡村工作,做乡村工作需要情怀。当然,另一方面,乡村建筑在技术上并不难,我觉得只要喜欢,就一定能做好它。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公众号 乡侬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