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水,我们今年冬天怎么过呀?”7月10日,原农二师哈满沟煤矿退休连77岁老人董家慧焦虑地不停问着记者。
据了解,原本有一二百户人家的退休连,现在只剩十五六户,董家慧老人是其中之一。董家慧老人和高位截瘫的儿子相依为命,虽然连里住户越来越少,她和儿子却无处可去。“人家都在城里买了楼房,今年冬天这里最多能剩两三家人。”董家慧老人说,现在她最担心的事情,就是今年冬天如果水管冻住了,将无处取水用。往年冬天,因为还有些住户在这里过冬,她可以到距家五六十米远的连部老年活动中心取水用,今年冬天如果住户少没人管,活动中心水管受冻后,她将面临用水困难。
衰败的“村落”
7月10日上午,记者和曾在原农二师哈满沟煤矿退休连住过一段时间的市民韩家容,一起前往退休连探望董家慧老人。
沿低速公路从库尔勒前往塔什店镇,过了孔雀河大桥后,左侧有一大片平房,据了解,这片平房就是原农二师汽三连和哈满沟煤矿退休连两个单位的住地。现在,这个“村落”里许多平房已经破败不堪,残垣断壁随处可见。
韩家容指着路边一排平房说,因为外公曾在这里住,她小时候在这里上过一年半小学,20多年过去了,现在这里已经面目全非,有些房屋顶都没了。董家慧老人的儿子何占鹏,当时是高她一个年级的校友。
穿过汽三连来到退休连,路上没有一个人、一辆车,偶尔有几棵绿树点缀在房屋之间。记者找到董家慧家之后,发现隔壁还住有一家人,周围三四家邻居的院门都上了锁,锈迹斑斑。
韩家容说,有天晚上,她和朋友开车去给何占鹏送东西,发现这里就像一座“鬼城”,没有灯光,也没有声音,黑漆漆的一片。
贫困的家境
7月9日降下一场大雨,退休连里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平房根本无法抵御,许多屋顶都漏雨,董家慧家里也一样。房顶的泥土成片掉落,冲破了塑料纸拉的顶蓬,砸在了床和桌子上。
“那天晚上下大雨,一大块泥巴掉在脚头,吓得我一晚上都不敢再睡。儿子瘫在床上,我可不能倒下呀!”董家慧说,她现在都不敢上床睡觉,每天只是在沙发上凑合睡。
记者看到,屋顶的泥巴掉了很多,已经露出了苇把子,顶蓬的部分塑料纸被掉落的泥土打散四处飘着。唯一一间不漏雨的房间是儿子何占鹏住的,床上摆着一台电脑,这是董家慧家里最值钱的物件了。床边放着轮椅和便盆架子。
2009年,何占鹏在安装监控设备时不慎摔断腰椎,造成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失去知觉,大小便失禁。当年,何占鹏的父亲又因病去世。7年来,全靠董家慧照顾截瘫的儿子。
“我都快八十岁的人啦,现在坐下后要用手撑着才能起来,头晕乏力,每天还要给儿子烧水、做饭、洗衣,照顾他的生活起居。”董家慧老人说,万一哪天自己不在了,不知道儿子该怎么办。
现在,何占鹏每个月有300多元低保金,董家慧有1000多元退休金。每个月光尿袋、卫生纸就要花一二百元。“买菜捡最便宜的,每个星期买一两次肉,每次买一点点,够炒两份菜就行。儿子有病需要营养,我从来舍不得吃口菜,都留给儿子。”董家慧说,她的身体也大不如前。
眼下,有一间能遮风挡雨的房子是董家慧老人最大的心愿。她最害怕过冬天,冬天房屋里烧不热,儿子冻得直喊冷,水管也被冻住了,没有水,要去别处取水用。说到这里,老人泣不成声:“老伴在井下工作了29年,得了肺气肿和矽肺,撇下我和儿子自己先走了。”
虽然董家慧老人身体孱弱、背也驼了,但家里却收拾得干干净净。
家里没有电视、冰箱等电器,家具也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为了省钱,董家慧老人做饭舍不得用煤,都是用捡来的柴火。在靠着邻居的院墙边,堆放着一些柴火。不管酷暑寒冬,董家慧每天都要背着背篓去捡柴火。“我都用坏三四个背篓了。”她说。
困惑的未来
据何占鹏介绍,哈满沟煤矿后来并入第二师金川煤矿。每逢年节,金川煤矿都会派人带着大米等物品来看望他和母亲。
“母亲一旦离开我,我不知道该怎么生活下去!”何占鹏对未来一片茫然,他说,现在他可以每天上网在游戏里帮别人打装备挣钱,但每个月也只能挣三四百元,而且很不稳定。何占鹏说,他特别想学门手艺来养活自己,但学什么、去哪儿学等等都是问题。
多年来,何占鹏的同学和曾经的同事时不时的会来帮帮他,这也给了何占鹏一些生活的信心。
最近,塔什店镇莲花社区副书记边磊,在得知何占鹏家里的情况后,联系施工队帮着修了他家的房屋,由于董家慧年迈,边磊还联系了一位个体户给何占鹏家送柴火。
但这些只能解决董家慧家里一时的困难。老人最担忧的是,如果邻居们都搬走了,她和儿子又没有能力另找住所生活时,谁还会来帮他们,他们也不知该如何继续生存下去。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库尔勒晚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