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潼区菜农的无奈对整个菜农群体而言,对蔬菜产业发展而言,甚至对于整个农业发展而言,这沉重的无奈都蕴含着醒目的警示意义。
临潼地头的芹菜滞销,0.4元都没人要,那么是否意味着消费者购买的芹菜便宜呢?事实却并非如此,媒体在西安市的市场调查发现,芹菜批发价格是0.60元/斤,芹菜零售价低者0.98元,高者每斤1.5元。
按常理来说,菜价波动本应只有两种情况:要么菜价下跌,让菜农忧而消费者喜;要么菜价上涨,则是菜农喜而消费者忧。然而,现阶段的菜市却打破了这个常规:一方面,吃菜的人叫苦,因为菜价居高不下;另一方面,种菜的也叫苦,因为菜价高、菜价低都不讨巧。
眼下菜贱当然伤农,菜贵也不是好兆头。菜贵的时候,农产品价格畸高,暴利产生在市场流通环节,囤积炒卖的商家发了大财,种植蔬菜的农民却并没有捞到多少额外的实惠。而菜贱给农民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会严重挫伤农民的种植热情。菜贵一方面抑制了消费需求,一方面容易以虚热的表象形成市场误导信号,导致少数农产品过量种植,市场爆炒的虚火一退,蔬菜价格又要进入下一轮断崖式下跌。
抛开天气特殊、物价上涨、经济环境异动等外在因素,贵也贵不得,贱也贱不得,菜农在市场上陷入进退两难境地,根源有两个:其一,蔬菜产品市场主体不够成熟,由于经营中小、散、乱的弊端突出,菜农没有能力应对市场不可避免的挑战:其二,农产品市场环境不够成熟,流通环节繁琐、税费环节众多导致交易成本居高不下,消费者难以摆脱交易负担转嫁的菜价上涨。
就市场主体来说,岂止是蔬菜种植,当前农产品种植的主流还是农民个体“各自为战”。没有经营规模,没有品牌影响,没有市场渠道,农民在农产业链条中没有控制力和话语权,对农产品市场的沉浮无可奈何,在维护自身利益过程中无能为力,宁肯让蔬菜烂在地里也不愿赔本出售的无奈,就是这种无力感的极端表现。农民在市场中的受伤,不仅有害于农民收入的提高,也有害于农民加大对农业投入的积极性,有害于农产品品质、价格的优化,最终必将伤害所有的消费者。
改变菜贱伤农、菜贵也伤农的格局,必须让农产品种植走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的产业道路。实现这一目标,地方政府有义务去伸出援手,提供全面的政策支持。通过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来实现农产品种植的规模化,通过构建专业化合作组织来增强农业的标准化、组织化。在规模化、组织化的农产品种植基础上,农民才更有能力避开盲目种植的陷阱,才更有能力提高农产品的种植水平,才能在市场上获得更主动的议价权。
就市场环境来说,蔬菜从田间地头走到餐桌,其中包括收购、运输、批发、零售等诸多流通环节,其间不仅有批发商、零售商差价导致的成本增加,同时还包括运输、储藏以及各项经营税费。削减交易成本、提高农民收入,能否进一步推广和优化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大幅降低乃至免收蔬菜的通行费、储藏费、摊位费以及相关经营性税费,甚至考虑让农民可以跳过中间环节直接出售自己的产品?
帮农民兄弟一把,让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市场格局更加完善,让农民不用亲手毁掉自己汗水换来的收获,让农民兄弟的生活会更加富裕,我们的食品才会更安全、更丰富、更价廉物美。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包头日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