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落马官员:不收礼时被称“怪老头”,有人看到我就绕开走(搜狐新闻>2016-06-07来源:澎湃新闻)
河南省淇县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尚晓轩,2003年底调到淇县工作,曾对送礼一概拒之门外;2016年4月22日,却以腐败分子之身,被河南省鹤壁市中级法院以受贿罪判处其有期徒刑二年,并处罚金15万元。从廉官到腐败分子,这个反差着实让人惊讶。
“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尚晓轩2004年9月至2010年3月,尚晓轩利用职务便利,多次收受他人财物共计13.1万元。从数据上看,13万元不是大数目,与亿元级贪官来比如同沧海一粟,但是从党纪的角度来看,“贪一分钱也是违纪”,且超过了3万元的起刑点,被依纪依法追责一点不冤。
但从这个案例来看,有一点值得反思,就是当地干部将不收钱的尚晓轩视为“不讲情面的‘怪老头’”,是导致其蜕变的恶劣政治生态环境。
将不收钱的尚晓轩视为“怪老头”,且手下干部对“怪老头”安排布置的工作不买账、见面不打招呼,应理解为“其他官员应该都是收钱的,收了钱的官员就是正常型官员,不收钱就是官场的另类”。这充分说明了一点:当地官场生态已受到破坏,或者说是有“官风不正”的问题。
政治生态受到破坏的后果是极其严重,在恶劣政治生态下,奉行廉洁自律的官员受到排斥,而违法乱纪的官员迎合潮流;反之如果廉官要与其他官员打成一片,势必要丢掉廉洁,与其他人员“蛇鼠一窝”。
“如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原本奉行公事公办的尚晓轩,为了改善人际关系,为了更好开展工作,改变了原来的处事风格,欣然参加各种饭局,接受别人送的小礼品,斗志被腐蚀,其主观世界和内心深处由此发生了惟妙惟肖地变化。
毛主席说过,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而起作用。虽然尚晓轩从廉洁的官员堕落为一名腐败人员,其党性修养、法纪意识“滑坡”是内因,但是其所处的政治生态这个重要的外因,也不得不令人深入深思。
政治环境可以造就人,也可以毁人。笔者认为,要减少官员们的违纪几率和违纪增量,除了加强教育、加大惩处力度,还应该加强政治生态的营造与管理,让官场在良好的政治生态中健康运行。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