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产业扶贫为资源贫困县造血

[ 作者:秦志伟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5-27 录入:吴玲香 ]

通过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发挥市场的力量,把“看得见的手”和 “看不见的手”结合起来,是当地经济发展不竭的动力源泉。

贵州省威宁彝族苗族回族自治县,是贵州省面积最大的民族自治县,也是国家级重点贫困县。该县自然条件恶劣,石漠化面积比较大,年人均收入低于2300元的贫困人口占农业人口的57%。广西富川县情况和威宁县类似。如何脱贫也是两县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日前,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几位专家学者在威宁县和富川县进行扶贫开发调研时发现,这两个县有共同的特点,都是国家级贫困县,但都不属于“富饶的贫困”。经济学上讲,中国很多贫困地区资源非常丰富,但经济没有发展起来,属于“富饶的贫困”。

“像威宁县、富川县这样的贫困地区,发展经济需要的基本要素都很缺,缺资金、缺高素质劳动力、缺特色产业等。”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孙小兰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要脱贫,产业扶贫是必由之路。

由“输血”到“造血”

贫困问题是世界各国最尖锐的社会问题之一,中国也不例外,像威宁县、富川县这样的国家级贫困县总共有592个。其中有些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存在大量“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现象。

2015年,中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农村7000万贫困人口脱贫、所有重点县全部减贫摘帽的目标。

在孙小兰看来,我国经过30多年的努力,已经使7亿人口摆脱了贫困,但贫困人口规模依然很大。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仍有7017万贫困人口,约占农村居民的7.2%,其中河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6个省、区的贫困人口都超过500万人。

“贫困区域分布广,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孙小兰向记者表示,到2020年实现所有的贫困人群脱贫,相当于平均每个月要使116万贫困人群脱贫,非常紧迫。

2016年各省份积极布局新一轮扶贫,产业扶贫成关键。据不完全统计,岁末年初,已有15个省份结合自身实际,或召开扶贫工作会议,或出台相关文件,抓紧落实中央扶贫政策,打好脱贫攻坚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以往扶贫过程中,部分地方政府思路不够开阔,总局限在“钱”和“物”上做文章,还常常只是走过场,这样“输血式扶贫”会忽略很多当地人更需要的东西,比如人才的培养、机制的建设、观念的改变等。

在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吴国宝看来,当前贫困人口普遍经济薄弱、基础条件差,仅仅靠送钱送物只能应一时之急,关键是要增强其自身的“造血功能”,实现“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

孙小兰也认同这一观点。“这些贫困地区一直以来靠传统农业都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救济式扶贫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而产业扶贫可以使这些地方的贫困人群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

产业扶贫是必由之路

为什么选择产业扶贫?

在孙小兰看来,产业扶贫不仅可以帮助贫困地区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也在近几年的实践中取得显著效果。“这几年贫困地区将产业扶贫作为重点来推,而且成绩比较突出,支柱产业初具规模。”

孙小兰介绍,富川县的支柱产业有脐橙、生猪、烟草、蔬菜、高产油茶、中药材等,威宁县有草地生态畜牧、马铃薯、烟草、特色农业等。

目前,对于我国贫困地区来说,发展的方式有很多,但为什么将产业扶贫作为一个重点?

救济式扶贫是我国扶贫的一种重要方式,多数贫困户通过这种方式使自己脱贫致富,特别是对那些身体有病或失去劳动力的人来说,救济式扶贫显得很重要。

“但在扶贫过程中处理不好就会产生消极效果。首先,少数人错误地认为贫困人员就应该吃救济,滋长了等、靠、要思想;其次对其他人显得不公平。”孙小兰说。

孙小兰建议,对于那些身体健康有劳动力的贫困人员,可以采用产业扶贫的方式,比如按农事季节,给予优良品种、化肥、农药、地膜等农业生产资料补助。也可以 “以工代赈”,组织扶贫户完成一定的建设项目,再给予一定补助。

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陈达恒表示,贫困地区要真正脱贫,还是需要有产业支撑,没有产业支撑的扶贫很难保证不返贫。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连片特困地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吴国宝说。

根据国务院扶贫2014年统计数据显示,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80%以上投入到连片特困地区和重点县,约60%用于发展优势特色产业,50%以上直接扶持到户。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扶贫对于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群众增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广西社科院研究员莫小莎表示,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必须进一步发挥产业扶贫的重要作用。

发挥产业扶贫最大效应

然而,产业扶贫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困难,诸如有产品没资金、有人力没技术、有产业没产业链、有品牌没名牌、有利益没机制等。

孙小兰以威宁县和富川县产业链建设为例说到,富川县和威宁县虽然相距比较远,但是产业比较雷同,都是种菜、种水果、种中草药、养猪,产业缺乏特色。2012年威宁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170.2万亩,产量达255.3万吨;富川县的脐橙产量比较大,但两种产业都只有初级产品,没有深加工,在产业链上只有第一个链条,没有后续加工链条。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业产加销紧密衔接,农村以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让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

“做大规模,延长产业链,将大企业扶贫、对口扶贫与产业扶贫结合起来。”孙小兰向记者介绍道,三者因为市场主体不同,要将他们有机结合起来有一定难度。

近日,国务院在《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研究设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投资基金,以充分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领域。

“当然对贫困地区脱贫也同样适合。”孙小兰表示,现在的政策是引导中央企业、民营企业分别设立贫困地区产业投资基金,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主要用于吸引企业到贫困地区从事资源开发、产业园区建设、新型城镇化发展等。

据了解,富川县和威宁县都属于典型的欠发达民族地区,市场发育程度较低,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比较落后,靠自身积累发展难度大。

“可以考虑建立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贫困地区农民企业发展基金,让他们能够将产业先做起来。”孙小兰表示。

此外,孙小兰认为,对于特困地区,该支持的还要继续大力支持,从政策性金融、小额贷款、商业金融到合作金融都可以实现有区别的倾斜。

“通过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发挥市场的力量,把‘看得见的手’和 ‘看不见的手’结合起来,是当地经济发展不竭的动力源泉。”孙小兰说。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科学报20160203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