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需要走程序。”去有关部门办事,这样的回答屡见不鲜。当然,必要的走程序,是为了规范办事流程、明确权责关系。然而,不少情况下走程序却成了借口和托词,或拖延推诿,或不了了之,让群众增添不少烦恼。(据人民网)
一句不痛不痒的的话语“还需要走程序”,真是让办事人员哭笑不得。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单个部门职责却多方交织,“走程序”真假难辨等种种问题,影响之恶劣不言而喻。不仅贻误办事人的发展时机,也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更被群众广为诟病。同时,也折射出少数干部身上仍然存在官僚主义、庸懒散拖的习气,总是以不必要的“走程序”为借口,掩饰自己的慢作为、不作为或乱作为;也说明“简政放权”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未彻底落到实处。当前我国正处于“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经济社会加速转型期,岂能让“走程序”成为懒政的“保护伞”?
为了让为人民服务更加深入人心,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期待与改革发展的形势需求同步,更为了将“走程序”扼杀在摇篮,笔者认为,可以在以下几方面继续努力:首先,将“简政放权”明细更加“透明化”。很多办事群众根本不了解办事流程,面对“走程序”之说,毫无话语权,所以各部门更应该优化办事流程,简化工作程序,接受民意监督。其次,改变办事作风,将“走程序”变为“马上就办”。增强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营造勇于担当、高效干事的工作氛围。最后,强化监督检查,畅通能上庸下机制。再好的制度,生命力在于执行力。对慢作为、不作为甚至乱作为者加强日常监督,利用“婆婆嘴”的方式进行约谈诫勉,对屡教不改者实行淘汰机制,真正的做好能者上,庸者下,彻底打破懒政的“保护伞”。
作者地址:四川省自贡市沿滩区周场社区东升路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