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村霸”岂是村干部该有的状态

[ 作者:刘晓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5-09 录入:实习编辑 ]

2013年7月,调查组掌握了张健国一定的违纪事实后,决定与他见面谈话。谈话过程中,张健国的一句话,惊呆了调查组的同志。张健国说:“别看你们正在调查我,我现在回到村里,村里的人还得喊我‘万岁’!”作为澧河村的一把手,张健国以“万岁”自居,一言九鼎,说一不二,无人敢捋其“虎须”。村里的集体资产俨然成了“自留地”,任其处置。(5月5日中国青年网)

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本该是村子里的带头人,更是服务者,然而个别村子被某些人搞得乌烟瘴气,甚至叫嚣自己是“万岁”,也就怪不得村民反映问题、自己受到惩罚了。“村官”官职不大,但是承担着传达上级政策、汇报基层真实情况的重任,情况的有效对接与如实反映,在上级决策的制定与调整扮演者“参谋”的重要角色,“村霸”不仅让这一重任荡然无存,更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更有甚至侵蚀着乡镇干部的枝桠。

由此可见,中国千千万万个村里的“村官”应该引起重视,对于村干部的选拔、任用、监督,要形成更加高效、严密的监督体系,才能避免这其中的漏网之鱼、害群之马,真正让村干部发挥正面作用,真正架起干群之间沟通的桥梁,而不是竖起不可翻越的高墙。

把好入职的第一步。村干部的选拔范围是什么,选拔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情形应该禁止入选?这些文件中都有着极为明确的规定,可是为什么在有些地方就落不了地、生不了根?村子情况复杂、关系盘根错节、单方面能力突出,这些都不能成为借口。党在选人用人中有一个鲜明的标准就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个标准同样应当深入到基层,一个个的村子是中国的小细胞,健康的细胞才能保障健康的肌体。

紧跟监督的节奏感。个别地方只有等到问题发生了、当事人反馈了,才会着手调查,这就更加值得反思,监管的高效性、覆盖性,需更加完备、更加严密。一些村干部我行我素、仗势欺人,凸显的正是对基层权力监督的缺失。要完善村务公开制度,确保村中的每一笔支出都在群众的眼皮子底下。要完善村民监督制度,让民意得到重视,倾听群众呼声,让侥幸之人不漏网。要完善乡镇、纪检等上级部门的监督制度,要不断完善村干部的管理、监督制度,用制度约束,用纪律约束,真正让村官有所畏,有所为。

一村之主,理应“为村民代言”,带领农业、农村、农民走向新的进步。相信在关口的不断严控、监督的不断严格之下,更多的村官能够履职尽责,真正成为为民谋利的好村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网河南频道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