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告老还乡助推城乡协调发展

[ 作者:合肥日报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4-13 录入:王惠敏 ]

乡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野沃土茁壮生长的重要形态,它既体现了热爱家乡、建设故里、乐于担当的情怀,又饱蕴见贤思齐、助人为乐、崇德向善的正能量。

中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告老还乡”传统,解决当下农村“空心化”积弊,缓解大城市过于拥挤、不堪重负等“城市病”,无疑具有鉴往开来的重要意义。

倡导启动中国古代和国际上比较通行的“告老还乡”制度,有助于缩小城乡区域差距,解决当前农村“空心化”难题,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今年的全国“两会”,把“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如何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我以为倡导启动中国古代和国际上比较通行的“告老还乡”制度,有助于缩小城乡区域差距,解决当前农村“空心化”难题,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一)

《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到当下一个很热的词“新乡贤文化”。一般而言,有德行、有才华,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在乡民邻里间威望高、口碑好的人,可谓之新乡贤。再宽泛一点说,只要有才能,有善念,有行动,愿意为农村建设出力的人,都可以称作新乡贤。乡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野沃土茁壮生长的重要形态,它既体现了热爱家乡、建设故里、乐于担当的情怀,又饱蕴见贤思齐、助人为乐、崇德向善的正能量。

传统中国的乡贤即乡绅,主要指本乡本土知书达理、才能出众、办事公道、德高望重之人。他们多半耕读传家、上慈下孝、为人正直、热心公益,在民众中享有良好的口碑和威望。他们主要由科举中取得功名退职还乡(告老还乡)的文武官员,或有一定功名而未出仕的乡村贤达组成。在以农业为主体的传统中国,广袤乡村的基层建设、社会秩序和民风教化等,主要由每个村落和地方的乡贤担纲。

早在春秋战国时,便有官吏退休的“退而致仕”,“还禄位于君”的记载。唐宋以降,官吏退休还乡渐成规矩,至明清时期,已成雷打不动的制度。官吏退职还乡可能有多种原因,或告老返乡、或因病返乡、或受排挤返乡、或遭贬黜返乡、或绝意仕宦返乡等,无论哪种情况,“文官告老还乡,武将解甲归田”都是官吏遵循的惯例并逐渐形成传统。经过一千多年的延续传承,“落叶归根”、“告老还乡”不仅作为一种人生理念深入人心,还衍生出“乡绅”、“郡望”、“世家”等文化景观,让人感叹不已,更有许多辞官回乡的动人故事,如陶渊明弃官归田园、张季鹰“莼羹鲈脍之思”等等,开拓了别样的人生境界,给后人无限启迪和遐想。

明清两朝五百多年间,不论是地方官迁任京官,还是京官外放任职,或是地方官异地赴任,皆不得在任职地购置房产田产,其家眷由“内衙”负责安置。这样,不仅有利于从制度上防范官吏以权谋私、贪污腐败,也加深了他们“宦途漂泊”和“根在故土”的观念,既增强了官吏还乡的愿望,也使退职还乡制度更易于执行。值得一提的是,退职还乡在国际上也较为普遍,美国、英国历任总统卸任后,必须很快搬出白宫、唐宁街,回到自己老家或其私人居所;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卸任后回到故乡大分县老屋安居,去年媒体刊登他80多岁在家乡骑自行车买菜的照片,曾让许多人惊讶和感动。

官吏退职返乡,积极意义十分明显。其一,进则为官、退则为绅的返乡模式,实现了宝贵的人才资源从乡村流出到返回乡村的良性循环,使社会人才分布结构趋于合理,有利于整个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其二,官吏文化层次高、富有才干、见多识广,富有人脉等多项资源,回乡后为建设故里出力,治理乡村,造福桑梓,保障了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兴旺发达,也使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乡贤文化在乡村代代相传,生机勃勃。其三,退职官员返乡,将毕生所学和积累的经验用于建设家乡,避免了高端人才在京城、省城及大城市扎堆集聚,英雄无用武之地耗费生命,在维系乡村和谐稳定的同时,也促进了城市与乡村的平衡协调发展。

(二)

中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告老还乡”传统,对解决当下农村“空心化”积弊,对缓解大城市过于拥挤、不堪重负等“城市病”,无疑具有鉴往开来的重要意义。如果说,农村青年通过外出求学或打工离开乡土,是一种改变命运的积极努力,那么,对于60岁退休留在城市养老者,则多少给人用材不尽的遗憾。由于生活条件改善和生活品质的提高,现在60岁左右者一般身体都较好,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工商企业界人士、文化科技教育医疗等领域专家学者等,曾经有为有位,经验丰富、人脉广泛,若告老返乡则可发挥多方面作用。他们不仅能为美丽乡村建设出谋划策、聚集资源、躬行实践;而且能以自己的见识及生活方式垂范乡邻、传播文明、改善乡村风气;以自己威望和身份超脱的特殊地位,影响乃至监督基层乡镇干部为民办事;同时他们生活乡土,还能促动城市子女及亲戚朋友频繁往返乡村,为农村带来更多的人流、物流及资金流等。凡此种种,对于从根本上医治农村“空心化”顽疾,或可起到固本培元、祛邪扶正的良好疗效。

实事求是地说,绝大多数离退休干部告老而不还乡,并非他们自己的刻意安排,而是当代中国社会历史状况使然,是近几十年来国家政策制度使然。由于我们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没有规定、也没有提倡告老退职还乡,加上多年实行的城乡二元体制导致城市与农村发展严重不平衡,城市社会保障水平和生活舒适便捷程度远远高于乡村,从农村走出的各级领导干部及各类公务人员退休留在城市,早已成为大家自觉或不自觉的共同选择和遵循,乃至日久岁深,逐渐被视为理所当然、天经地义之事。

(三)

趋利避害是人的天然本性。就目前城市与乡村发展存在的较大落差看,让从农村走出的各级领导干部、工商企业界人士和专家学者等退休后返回故土发挥乡贤作用,显然涉及多方面切身利益,只能“倡导”而不应“强求”,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搞“一刀切”。这不仅因为今日中国较之传统中国已发生沧海桑田之巨变,旧时告老还乡的自然经济土壤及多方面条件已经不复存在;还因为农村生活质量和文明水准等与城市相比差距明显,生活条件相对优越的“城里人”很少愿意主动去适应农村的艰苦环境;更因为长期以来国家对离退休公务人员留在城市制定了诸多政策保障和生活福利,而对于返回故里张扬乡贤文化者,则几乎没有任何相应的政策措施。譬如,民政部及社保部门对于离退休返乡者的养老待遇和医疗保障等如何实行方便划转和高质量对接?国土资源部门能否出台相关政策解决返乡后的宅基地问题,或者将返乡者的住宅纳入美丽乡村建设整体布局予以实施?组织和宣传部门能否在舆论上对离退休干部和专家学者等还乡支持农村建设大力宣传,对于做出突出贡献者给予崇高荣誉和隆重表彰?如此等等表明,将“告老还乡”作为现行离退休制度的一种模式予以倡导和实施,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高品质的乡贤资源,尚有许多问题需要逐个解决。

笔者曾向有关同志征询:传统“告老还乡”模式在当今社会是否有必要有价值、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大家都认为十分必要且很有价值,同时又担心难以操作和落实。有的同志说:大城市与乡村的医疗条件和水准不啻有霄壤之别,仅看病就医这一项就会难倒许多人,谁还愿意退职返乡呢!这虽然说的是实情,但仔细想想,农村医疗条件之所以落后,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固然是一方面因素,关键还在于农村中高端医疗需求不足。恩格斯早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如果大批离退休干部、工商企业界人士及知识分子源源不断地返回乡村,其所产生和带动的有效需求,不仅会使包括农村医疗条件在内的其他各方面硬件和软件水平得到较快提升,而且对扭转农村“空心化”、“荒寂化”的萧条状况,对于集聚乡贤人才和复兴乡贤文化,无疑都会起到积极作用。

今天的农村发展及乡贤文化现状之所以不能令人满意,正由于我们昨天在这方面做得有缺陷;而明天的农村发展及乡贤文化状况会怎样,则取决于我们现在怎么做!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 合肥日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