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乡村学校的求学路

[ 作者:孔繁利 王伟涛 张悦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4-11 录入:王惠敏 ]

乡村学校

孔繁利 | 文    

据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你在看《来自星星的你》,而我在旁边看《乡村爱情故事》。我就是《乡村爱情故事》的铁杆粉丝,尤其喜欢刘能和赵四这对欢喜亲家,不是因为他们嘴皮子耍得溜,他俩说话都不怎么利索。他们的魅力在于饱满鲜活的人物塑造,质朴与虚荣,好胜与扶弱,优点与缺点。

瑕瑜互现,真实生动。

其实,摄影故事的呈现也需要如此。拍摄乡村学校故事也可以借鉴。

乡村学校里少不了花朵儿般的孩子,如果你说《乡村爱情故事》是电视剧,是高于现实的编排与演绎。那么,我这儿还有可以推荐的,那就是张以庆的纪录片《幼儿园》,纪录片不但非常成功地呈现了幼儿园的群像,而且非常成功地刻画了每个孩子的鲜明性格以及独特故事,让这部纪录片成为中国式幼儿园的集体样本,同时又是非常特别的个案。

的确,简陋的教室,聚精会神的课堂,求知若渴的眼神,朴实无华甚至年迈的乡村教师,都是与乡村学校影像故事直接关联的表达元素。

其实,关于乡村学校,有很多经典的像笑话一样的真实故事,可惜,都是文字的,却没有影像的,比如有些方言浓郁的乡村教师在教拼音时,会有一些趣事,比如“bang棍儿”的冰、“gai放军”的解……

说这些,不是让摄影师一定拍这样的方言趣事,更不是否认乡村学校与乡村教师的价值,符合实际情况的乡村学校是知识荒漠的绿洲,而乡村教师就是这绿洲的建设与守护者。

我举这些可爱的例子,很可能来自乡村学校走出来的学生们的美好回忆,目的是想提示一个与单纯单面的“好支威希”(网络论坛用语:好,支持,威武,有希望)不太一样的观察视角。影像海洋,或翔于其上,或游于其中,或潜于其下。很显然,潜于其下所观察到的内容是最丰富多彩的,也是最有可能跟常规印象有出入甚至反差的。我们总说要用联系的观点去观察和解决问题,但是我们往往言与行容易忘记挂挡。我们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忘记树木之间相互之间的关联。乡村学校,虽然地处偏远,但是绝非遗世独立,它也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小世界,学校与乡村的故事,老师与学生的故事,学生之间的故事,山野孩童的故事,乡村教师的故事,乡村学校毕业生们各自的去向现状……这些都是与乡村学校无关又有关的故事。所以,讲好乡村学校的故事,其实需要讲很多人很多事,它们各方的关系与细节,就构成了比剧本更精彩的故事。最精彩的一出戏就是生活的本色出演。 

幼儿园

王伟涛 | 文

每个天蒙蒙亮的早晨,孩子们从相隔遥远的村落赶到教室。

孩子们忙着读书,值日的家长用从家里背过来的粮食给孩子们煮上一碗热腾腾的饭菜,忙碌而又充实的一天就从稚嫩的读书声和火苗的噼啪声中开始了。没有五颜六色的玩具,没有琳琅满目的加餐,但黑黑的小手和简陋的教室掩盖不住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伴随着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推进,更多孩子可以享受到既多又好的教育资源。但是由于基础教育差距依然存在。在山之巅的青藏高原,孩子们正在追寻知识的道路上蹒跚学步。

求学路

张悦 | 文

在中国农村偏远地区,依然存在着很多只有几十个学生、甚至一两个学生的村级小学。他们学生不多,但不可或缺;他们运转困难,但艰难支撑。这些山村学堂坐落在田间,朗朗书声和袅袅炊烟一样,为乡村注入了生机。在中国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尤其是过去持续多年的大规模撤并农村学校,这些小规模的村级小学曾经在“撤”还是“留”中苦苦挣扎。今天,它们“幸运”地坚守了下来,可是,因生源萎缩导致的办学成本剧增、因编制有限导致的师资老化、因不受重视导致的学校边缘化,仍挡住了它的发展步伐。

这些散落在中国各个边远山区的乡村学堂,校舍大都极其简陋,屋顶漏雨,门窗漏风,几乎是普遍现象;陪伴师生们的,还有破破烂烂的课桌,泥泞坑洼的操场……可是,几十年来,一批又一批山里的孩子,在这艰苦的环境里,继续着走出大山的梦想。在这里,学校不仅仅是一个孩童上学的地方,还是一座座村庄延续的文脉,是现代文明的启蒙之所,是乡亲们的精神家园,还是游子回家的路标。

对于乡村学校的孩子来说,上学虽是幸福的事,但上学的路却充满了艰辛。图片拍摄于江西和广西的一些地方,这里潮湿多雨。每天一早,孩子们都需爬山、过河后才能到达学校。

这些山村学堂的老师,大都一人身兼数职,甚至一个学校只有一名教师,一个教室里有时还要同时教授不同年级的不同课程。对于他们来说,一师一校就是一辈子。

在教育专家眼里,针对中国未来农村人口减少的总趋势,这样的“小班小校”有可能成为乡村学校的发展趋势。政府也逐渐意识到小规模学校在农村教育发展中的作用,更多的村级小学被保留了下来。而民间公益力量也在争取重建村小,并通过改善师资,壮大村小。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摄影报》2016年3月18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