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于建嵘:扶贫为何变成了扶贪

[ 作者:于建嵘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4-11 录入:王惠敏 ]

自习近平立下让中国7000万贫困人口精准脱贫的“军令状”后,扶贫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再一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一方面,扶贫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2015年底,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要求地方各级党政单位必须举全党、全社会之力,要“逐级立下军令状”层层落实脱贫攻坚责任。为此,国家加大扶贫投入的力度,2015年安排贫困地区的中央预算内投资超过1500亿元,其中扶贫专项资金就达664亿元。

另一方面,扶贫领域的腐败案件频频发生。

从近期公布的案件来看,有的扶贫办工作人员,特别是一些具体负责操作的处长或科长,就利用职权、吃拿卡要、虚列项目、无偿划拨等方式来套取扶贫款;而一些乡镇和村干,不仅挥霍浪费扶贫资金,还串通作假、虚报冒领、克扣私分、挪用贪污。

扶贫成为了扶贪,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扶贫资金的性质和分配方式,使这类腐败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一,国家的扶贫资金安排具有竞争性,即并不是普遍的政策支持,而是选择性惠及。扶贫专项资金,由国务院扶贫办来分配,根据各地的贫困状况、贫困人口分下去,从省里再到县一级的扶贫办。因此,争取到贫困县、贫困乡、贫困村、贫困户就意味着可以从国家争得更多的资源,这就为负责扶贫的官员寻租提供了机会;其二,正由于是竞争性资源,它的许多具体信息也就并不被大众所知晓,这为扶贫官员和具体操作的村干暗箱操作提供可能;其三,有些官员和村干,将扶贫资金视为恩赐,有一种给多给少都得谢恩的心态。挥霍挪用一点扶贫资金,也就心安理得,有的甚至理由气壮。其四,一些村民也将扶贫资金看成意外之财,少得总好过不得,如果得罪了官员和村干,也就什么都得不到了。因此,就是知道了有人贪污挥霍了扶贫资金,也不检举揭发,采取纵容的态度。

可见,无论是以前的扶贫还是现在的“精准扶贫”,这种政府动用社会公共资源扶贫的方式,其效率与公平都值得怀疑。在我看来,只要是由政府官员集中分配大量的竞争性资源,在当下中国权力没有很好监督的情况下,扶贫很难做到精准,还会制造大大小小的贪官污吏,进而制造更多社会矛盾。

要解决这个问题,在严厉打击扶贫领域的腐败行为同时,要建立严格的公示制度,使权力运行透明化,避免了暗箱操作、以权谋私等行为的发生。最关键的是,国家要大力加强普惠性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特别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同时,要重视民众权利建设。因为,今天中国存在的贫困,在一定意义上是权利的贫困。如何解决民众缺乏平等的机会和缺乏参与解决社会问题的权利,更扶贫的一个艰巨任务。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江湖传说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