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学还有几天,安阳市滑县Z村12岁的涛涛又开始缠着妈妈要求转学,他很“眼馋”那些去县城上学的邻居家孩子。和城市家庭争抢学区房一样,如今乡村孩子读书也免不了一番折腾。(据2月29日《中国青年报》)
择校风不知不觉刮到农村了。不少农村家长嫌乡里、村里学校教学质量差,他们的孩子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就在县城、市里上学。如果说为了更好的教育,送孩子到县城就读还在情理之中,那么“为了证明家里有钱”便盲目给孩子转学,就有些死要面子活受罪了。
实际上,“入城娃”的境遇并不如想象的那么美好。有的农村孩子来到城镇后,父母只顾打工,自己尚且忙不过来,哪能顾得上孩子?有的农村孩子来到城镇学校后,因为同学是城市学生,家庭条件比自己好,衣食住行都比自己优越,难免会承受种种心理压力和不适……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不管是城市里屡禁不止的学区房,还是已然蔓延至农村的择校风,其实反映的都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之痛。单就农村教育来说,笔者曾经到豫北某小乡村进行专题调研,深切感受到城乡教育之别。教师待遇实在太低,导致农村学校里有经验的好老师,或跳槽,或找人代课,自己做生意,一个老师代好几个班、好几门课的情况数不胜数。近日的一条新闻也佐证了这一事实:今年为免费师范生提供的岗位较多,但不少毕业生还是倾向于在郑州、洛阳等比较发达地区或知名度高的学校工作,一些偏远地区或知名度低的学校依旧少有人问津。
在择校风已经刮到农村的背景下,笔者更关心的是:现在,一些农村中小学,一个班有的只有十几人,甚至几个人,反而成了小班教学,成了空心学校——它们将如何生存?前段时间本报刊发了一张新闻图片:淇县太行山区的油城村小学开学了,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校园里冉冉升起,参加升旗仪式的只有一位老师和两名学生。从前农村学校的大班额是持续多年的顽疾,现如今却因为生源流失实现了“消肿”,这让人啼笑皆非,必须引起重视。
《2015年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报告》指出,现阶段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第一大问题,就是“学校布局调整不能满足入学需求的变化”。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大量流入城市,同时由于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相对偏低,导致大量农村学生进城就读,而城乡学校布局调整速度滞后,使得城市学校学位不足、资源紧张的问题越发突出,大校额、大班额现象凸显,而农村学校生源数量急剧下降,使得中微型学校、袖珍班越来越多,城乡学校资源的分布格局与均衡配置受到冲击。
立竿见影的单项改革早已完成,中国教育到了“啃硬骨头”的关口。我们期待更加着眼长远的部署与钉钉子般的落实,让孩子们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河南日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