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益阳高新区谢林港镇清溪村调查

[ 作者:罗安定 夏雪芬 许捷 黄素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2-29 录入:12 ]

原题:阅读乡村——益阳高新区谢林港镇清溪村调查

冯骥才曾经伤感地说,“很多传统村落就是一本厚厚的古书,只是很多还来不及翻阅,就已经消亡了”。于建嵘教授发起的“湖南百村调查”活动,是一项俯身向下、望向民间的富有意义的活动,因为这份意义,我们走向广袤田园,放眼青山绿水,在5月江南最富有生机的时节去阅读乡村这本厚厚的古书。

我们此行所要阅读的是一个颇具特色的江南乡村——益阳国家高新开发区谢林港镇清溪村,它是已故著名作家周立波先生的出生地及其《山乡巨变》、《山那面人家》等小说的创作背景地。这个江南小村显然不是迷失的村庄,她是我们建设新农村、迈步新型城镇化的蓝本之一。在辽阔的乡土大地上,应该多一些值得阅读、可资借鉴的蓝本,在我国星罗棋布的村落地图上,应该让人们欣然阅读生机盎然、百花齐放、多姿多彩的乡村社会全景图,而不是整齐划一、千村一面的固化建设形态。

一、走进清溪村

23日下午,顶着骄阳,从长沙出发,经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汽车驶入益阳市后,经益桃公路直奔目的地——清溪村。清溪村离县城2公里,离益阳中心城区5公里。虽然紧邻中心城区,但进入村庄,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保留完好的乡村景观,颇有“芳草鲜美,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桃花源景象。这种自然生态景象的保留显然加入了当地政府和民众对文化的思考,对名人故居的珍爱,对乡村建设的构想。

清溪村原名邓石桥村,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共有17个村民小组,户籍在册626户人家,总人口1928人,其中男1002人,女926人。这是一个幸福指数比较高的乡村,电视、冰箱、空调、热水器、煤气灶、冲水厕所等,这些城市里的生活设施和器具,清溪村百姓家中都有。村子里的小轿车有30多辆,多为本田、丰田,没有小车的以摩的代步,偶尔遇到乡村少年骑着自行车在干净整洁的沥青大道上飞驰,还有游览车载着游人访客穿行在青山绿水之中。分类垃圾桶、太阳能、风能的运用,每月一次的打药消毒,使得这个江南小乡村呈现出来的不仅是一种自然山水之美,还有村民卫生意识、环保意识的觉悟。

清溪村村民以什么为业?又是依靠什么走向相对富裕?就业渠道何在?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访了村民,咨询了当地干部,获知了下列情况。早在政府管制不甚严格的20世纪80年代,挖金收入为村民打下一定家底;2008年以前,村民除了种田、养猪外,多编水竹凉席;现在实现土地流转后,村民除了编水竹凉席外,多以农家乐和在立波小街上开小店为业,经营土菜馆和擂茶馆的居多。因为距离中心城区比较近,留在村里的多为老人、妇女,年轻人要么在外念书,要么在益阳市区或周边城市打工,也有在村中企业实现家门口就业的。

清溪村在某些方面具有不可复制性,比如它的地理优势,它的名人效用,还有政府投入、项目引进等。清溪村的发展,离不开周立波留下的精神遗产,50多年前,周立波在此写下了长篇小说《山乡巨变》,以生动笔墨演绎了当时中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50年后,这个曾经因周立波小说而名噪一时的小乡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再次发生巨变,赢得了“山乡巨变第一村”美誉,成为了省内外乡村旅游景点。

清溪村人的智慧和当地政府的眼光体现在对名人故居的良好保护,他们珍视了名人故居,保全了乡村文化,名人故居的特殊效用也惠泽了村民。“人在景中走,溪水身边流,头顶瓜果吊,鱼在水中跳,稻田翻金浪,莲藕满池塘”,许多村干部和村民都能像背顺口溜似的背诵这些对家乡美好景象描绘的词句。

二.阅读民居

汽车驶入清溪村后,吸引目光的除了乡间景色,就是百姓住房,即我们通常所谓的“民居”。呼吸着乡间泥土的芬芳,一路行走一路阅读清溪村颇具特色的乡村民居,不由想起清华大学建筑系陈志华教授说的一句话,“乡土建筑是摆放在子孙后代面前的一扇窗,它清晰地投射出一方水土的前世今生”,他是梁启超、林徽因的学生,关于建筑的表述总是充满哲思和诗意,为我们提供了观照建筑的人文视角。

始建于清乾隆53年(1788年)的周立波故居就典型地投射出清溪村的前世今生。整个故居占地面积1510平方米,建筑面积790平方米,共计28间房屋,依山傍水,坐北朝南,土木结构,青瓦粉墙,绿树成荫,庭院之间,错落有致,属于典型的洞庭湖区特色民居宅院,体现出“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和谐的至善建筑境界。

周立波故居,清式江南民居风格,与洞庭湖区自然景观达至“天人合一”的至善建筑境界,赋予我们无与伦比的心灵宁静和遥远遐想,仿佛可以穿越时光隧道,看见这个小村庄的前世今生……

为了与周立波故居的建筑风格融合协调,清溪村建立景区后,按照“统一风格,保留户型,农户为主,政府奖扶”的原则,对258栋民居进行了改造,“青瓦,白墙,红窗,坡屋面”的湖湘风格的农舍散落地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令人赏心悦目。村干部和村民告诉我们,改建房屋的时候,景区给予平房每间5000元,楼房每间8000元的补贴。透过这些特色民居可以回望周立波祖辈所处的时代,甚至可以回望清溪村更久远的前世今生,这些城里外乡看不到的特色民居也赋予参观游览的外来者以美的享受和时空遐想。

放眼中国广阔的乡村,良好生态之风水格局正在遭遇难以逆转的破坏,在很多地方任凭你怎样发挥想象力都无法勾画出当地一方水土的前世今生。现代很多乡村民居与“屋后青山毓秀,门前绿水长流”的自然景观存在一种无以名状的不和谐感,使你仿佛置身都市之中,却又迷失在城乡交错的岔路口。清溪村如此完好地保存着传统基因,又与时俱进地补充着现代元素,是一种审美,也是一种智慧。

选派到清溪村及谢林港镇任村官的年轻人都是本科生、研究生,有学旅游管理专业的、有学规划设计的。与他们探讨乡土建筑与文化建设问题,能够听到很好的见解,认为在时下中国乡村,消失的不仅是物化形态的乡土建筑,更有非物质文化形态的乡土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样的理性认识往往让位于匆匆赶路的现代人对当下生活的潦草选择,以致浓郁地方特色和乡土风情文化包括建筑文化渐行渐远,几近消亡。

传统村落正在快速消失,冯骥才式的伤感将弥漫于整个建设中的中国,伤感之余,我们应该立足乡土中国来做一些思考,在迈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征途中具有保留和珍惜传统的远见。我们许多人,不惧山高路远,跑到乌镇、周庄、婺源等地去看老房子、小桥流水、青石板路、油菜花、古旧的农具等,还要忍受摩肩接踵的拥挤,汗流浃背的辛苦。如果更多的人可以选择随机就近出游,走向美丽乡村,观赏乡村景色,体验乡村文化,追溯农耕文明,享受乡情乡韵,参与乡村建设,未尝不是一种良好的城乡互动方式。

一些村民住在立波小街,经营着土菜馆或擂茶馆。外界的有限喧嚣,似乎没有破坏这份乡土赋予的宁静,立波小街后面,翻过一座小青山,又是另一番秀美景色。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制图者。

三、阅读村民

乡村的父老乡亲就像一本厚实的纸质图书,值得我们低头阅读、掩卷深思。阅读清溪村的村民不能遗漏了以下几个重要章节。

一是村民的土地情怀。土地是农民的根,在从乡村走向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民对土地的眷恋和执着令人感慨。在整个调查活动中,几乎每一个访谈村民都会谈到土地。土地承载着农民的衣食住行等社会保障功能和安居乐业的精神寄托,他们与土地之间有着割舍不断的情感和命运,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已经深入到其血液和心灵深处。

2007年10月开始,清溪村实施新农村建设,市政府、高新区累积投入资金约8000万。在“散户集中,大户经营,村级流转,互惠双赢”的土地流转新模式实施后,村民耕地(包括水田和旱地)平均每人余下约0.40—0.45亩,林地平均每人约0.9亩。当时的补偿分为土地补偿、劳动力安置、青苗补偿三部分,其中青苗补偿按照谁耕种给谁的原则进行。关于流转费,以前每年每亩600元,5年流转期满以后,农户们不干了。通过协商,目前由货币流转费转化成实物流转费了,双方约定现在每年每亩土地700斤谷,以国家颁布的中稻籼米的收购价为准,折合成人民币目前大约价值1000元左右。土地流转后,按照成本与收益核算,农民收益不比以前低,而且由于清溪村距离益阳市很近,外出务工机会多,以前很多村民自己的土地利用率不高,抛荒率大约30%左右,现在土地流转了,抛荒现象没有了,土地利用率提高了,补偿也到位了,收益也在延续,但农民心理上似乎还是缺乏立足自己土地的踏实感。

一位56岁的周姓村民告诉我们,自己家中现在有80多岁的老母、老婆,两个女儿,其中一个嫁到城里去了,一个留在家里,招了女婿入赘,女儿又生了女儿,失去土地后,自己倒不是特别忧虑,反正子孙辈都是女孩子,他担心的是那些有子有孙、男丁兴旺的乡里乡亲,人口在增加,靠少量的土地流转费,今后的生活怎么办。

在清溪村周立波故居游客中心,我们还偶遇清溪村近邻的楠木塘村的三位村民,是夫妻两个及他们的第二个女儿(大女儿在长沙工作)。据他们反映,2006年2007年的时候田被征收修路建厂了,现在每个人只留下1分5厘田,当时按3万多元一亩的征收款一次性买断,也没有流转一说,只有今年征收的土地才开始搞流转。无论是买断还是流转,失去对土地的直接掌控和耕作似乎都会令他们心中有所不安。

二是村民的基层信仰。在清溪村我们看到一种传统与现代交织在一起的现象,在村口露天广场——周末广场电影院近旁,有一个小小的土地庙,外面上了锁,锁上可见些微锈迹,土地庙里有一个火盘,似乎有着不久以前用过的痕迹。

在另外的地方,我们还看见三个土地庙,估计还有我们没有看到的土地庙。村民告诉我们,村民家里过了老人的都去土地庙,这是民俗,也是村民的基层信仰,村里也有信佛教的但不多。

周姓村民的老母亲八十多岁了,仙逝后就要去土地庙。现在村里新修一个土地庙,基层政府组织希望村民将自己敬奉的土地神都集中在一个土地庙中。但有村民表示说,除非把原来的土地庙整体移动到一个大的土地庙中,否则不能接受只请神不搬庙的集中办法,若干个土地神以前各有居所,现在失去自己的栖身之所,只身前往陌生之地集中居住,好像土地神也要搞城镇化似的,村民替自己敬奉的土地神抱屈,不放心。

土地庙都很小,造型简陋,朴素无华,一般立在田间地头,路边树下。在中国乡村,土地庙属于分布最广的祭祀建筑,可以说凡有汉族民众居住的地方就有土地庙。

村口周末露天电影广场旁边的矮小建筑,是一座土地庙,白墙青瓦,素面朝天,空荡荡的小房子里面住着的是中国汉民族村民的信仰,寄托着农民对土地的崇拜、对故去家人的祭奠。无论生活多么现代化,这份与土地相连的信仰似乎都难以动摇。

为什么叫土地庙,土地庙为什么不是隐于高山茂林?带着疑问和好奇,我们请教了村民。有村民告诉我们说,土地神源于远古人们对土地权属的崇拜。土地能生五谷,是人类的“衣食父母”,因而人们要祭祀土地,土地庙也就随之兴盛起来,土地神的香火也旺了起来。

在清溪村一个叫“枫树山”的土地庙,我们看到一幅对联,上联是:土能生万物,下联是:地可纳千祥。一个很有文化的村民告诉我们,在农村很多土地庙书写的对联是,上联:头上有青天,作事须循天理;下联:眼前皆赤地,存心不刮地皮。自古里来,智慧的农民似乎借土地公之口,告诫为官者要清正廉明,体恤百姓,遵循天理,不要存心刮地皮榨取民腴民膏;不要造成赤地千里,使百姓生活雪上加霜。

在对土地庙的守护上,我们似乎也可以感受到农民的土地情怀和对土地可能被掠夺的警觉,土地庙上的对联似乎就是一种土地维权意识的体现,只不过是借助了一点乡间小神有限的威慑力,赋予侵权者一点唯心主义层面的敬畏提示。

三是村民的生育观念和愿望。外地来清溪村务工的一个村民说,自己有两个女儿,一个打工去了,一个上高中,负担不轻,即使国家放开生育政策,也不会多生,因为实在养不起;如果经济条件好,养孩子没有包袱,自己当然还是愿意多生育。

清溪村周姓村民对我们说,现在将一个孩子养大,供其读书,上大学,要50万左右,所以一般村民都不会多生,即使给予生育指标。他的二女儿刚生孩子(女孩)不久,在一旁表示不愿意再生第二个孩子了,主要是因为养育孩子的经济压力大,但同时表示,即使经济条件许可,也不愿意生第二个孩子了,生育的痛苦和养育的辛苦,令她望而却步。她的母亲在一旁插话说,现在的年轻人都晓得想,追求自己好过,已经没有父辈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了,都懒得生孩子养孩子了。在生育观念上,有些农村村民和城市居民没有两样了,周家二女儿说,自己也能够接受丁克。

清溪村的贺主任也表示,目前农民的生育愿望普遍不是很强烈,如果第一个生了男孩的一般不生第二个,第一个生了女孩的还是有希望生第二个的,计划生育政策落实到位不太困难。在清溪村,对生女家庭落实了补助政策,半边户(男方是非农户口)只生了一个女儿的也有每月50元补助;夫妻年满60岁以后,两个人都有,每月有100元。

四是村民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障问题是当地政府和村民非常关心的问题,有村民说,只要解除了后顾之忧,生活在清溪村就非常幸福了。

关于各项社保资金。村主任贺志昂向我们介绍,每年村上由国家财政渠道来的花在村民身上的资金大约有70到80万,其中新农合(包括大病救助等)资金约40万,新农保资金10多万,低保、优抚资金等20多万。目前村里参保农户上交的新农保保险费大约9万元。村里的低保一般是分指标到村民小组,按照群众评、村上审的程序发放。

关于新农合。当地干部介绍说,2007年左右开始启动试点,效果不错,老百姓受惠,很是信任新农合,对国家和政府还有感恩之心,该说法在清溪村村民中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印证。

益阳高新区对清溪村的发展做出了科学规划,未来的清溪村将是由周立波故居、山乡巨变文化遗址、农耕竞技园、湖南花鼓戏研究院、山那面人家婚俗园、茶子花文学院、新型农村合作社等构建成的一个更加丰富、美丽、幸福的特色乡村。

但两位来清溪村务工的外地农民对新农合的看法就有点不同了。他们认为目前新农合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三:一是加入新农合后的用药就医费用远远高于未入新农合的费用支出,农民没有多大的实际受惠;二是报销的时候,关系社会、人情社会的弊端有明显体现,如果与医院医生关系好,报销就多,否则,报销就少;三是对于重大疾病依然缺乏实质性的补偿,县级医院报销比例70%,但省级只有30%,对于经济条件困难的农民来说,就会出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生活困难。

关于新农保。村主任贺志昂介绍说,刚开始挨家挨户上门宣传有关新农保政策的时候,感到有些困难。电视上的宣传不到位,人们不太理解。他在村里做工作的时候,采取的宣传话术是“制度还有空间,以后还会发展,但是你现在不参加,以后来补就不好补了”,这话听起来有点心理战术的意味。贺主任是个能干的村干部,能说会道、思维敏捷、语言幽默,他说自己也把不准这样的观点和这样的宣传方式对不对。2012年全村有超过60%的参保率,今年目前已经有了96%的参保率。对于务实的中国农民来说,实惠就是最好的宣传。现在年满60岁的村民生日后不超过2个月,新农保的卡就下来了,这是很好的现实宣传。

益阳高新区社会保障唐副局长介绍说,目前整个高新区新农保参保率已经超过70%,要继续做工作,争取达到95%以上,现在农民对新农保的接受程度比较高了,他们完全有信心实现高参保率。

关于商业保险。贺主任介绍说,村里有车的都买了车险,以前买的保额稍微低一点,现在一般投保车损险、三责险等,保额都在30万以上,最高的达50万。买人身保险、意外险及车险以外的财产险的很少。有村民反映,保险公司的人有来宣传展业的,但是大部分村民都不买,因为担心靠不住,甚至社保局的干部都认为商业保险像传销。显然,商业保险在农村推广,有效发挥其社会保障功能还任重道远。

关于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高新区刘科华副主任对国家政策理解到位,政策水平较高,关注村民诉求。他说失地少地农民社会保障是眼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沿袭土地征收和流转前的新农保养老方式不足以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村民迫切希望出台其养老身份得以合法转换的制度、政策,以保障其老有所养,心安无惧,建议将失地少地农民逐步纳入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体系。跳出清溪村,站在更高立场和更广层面,刘主任有些忧心地说,新一代农民工在心理上无法回到故乡,他们的尊严感和自我意识较强,工作选择上有了较多的要求,希望被关注被认可,需要融入城市,获得城市居民身份认同感。新一代农民工的身份转换及社会保障问题,他们拥有的新农保如何与城镇社保体系统筹融合的问题,也是迈步城镇化建设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四、延伸阅读——外来者

在清溪村调研的时候,我们有幸遇到几个村外的居民。他们或来务工,或来创业,或路经此地,从他们身上可以阅读到中国乡村社会的另外一些内容。

在周立波故居旁边的一阴凉地,遇到两个益阳另一个区来此务工耕地的农民,其中一位高度近视,戴2500度的眼镜,清癯、干练、健谈,有着农民乐天知命的豁达;另一位开朗、机敏、大方,有着农民心安无惧的天然气质。他们介绍说,他们耕种的水田是老板承包的,自己只是打工仔,每天150元,自己所在村庄的年轻人一般都外出打工,自己年纪偏大,又没有一技之长,不能外出赚钱,就只好在距离家里不远的地方打点零工工,赚点小钱。戴眼镜的村民说自己还在赫山区承包了20亩水田,除去化肥、农药等成本开支,每亩也就能赚四五百元钱。

这两位外来务工者对城镇化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们更愿意生活在自己家乡土地上,依山傍水,田地里劳动,还可以锻炼身体,并不向往城镇化生活。他们还举例说,附近村庄有些村民在坝上集中居住,感觉不好,矛盾多,环境差。认为城镇化,集中居中,唯一好处是打麻将、扑克时可以及时凑一条腿。虽然他们对城镇化的理解限于地理空间意义上的认识居多,但也反映了村民的一种态度。城镇化如果不顾及农民意愿及其生活方式,采取强制手段,显然不合适,农民应该有选择的权利和自由,在实施城镇化国策的同时,要关注乡村现代化课题,如果让农民能够自己的土地上过着惬意的现代田园生活,又何必刻意追求城镇化。

清溪村村景——小桥流水。让农民能够自己的土地上过着惬意的现代田园生活,是乡村建设的终极目标,这与现代化、城镇化的目标追求并行不悖。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制图者。

在清溪村周姓村民家门口我们遇到邻村80多岁的一位老农,挑着竹编提篮卖,基本上每天编制两个,每个8元,补贴家用。周姓村民感叹来大爷命不好,本来有三个儿子,有两个去世了,老人家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人生悲剧,老大爷以前还要照顾孙子。大爷家在清溪村尾的山那边,生活的不顺,好像没有影响大爷的乐观心态,这也许就是中国农民乐天知命、心安无惧的生命形态。

清溪村风景绝佳,环境优美,居民幸福指数比较高,公共厕所都已经比较先进,甚至有帅男靓女来此拍婚纱照,但在一山之隔的邻村,还有着八十多岁需要翻山越岭卖竹篮维持清淡生活的老人,我们在为清溪村这样的新农村倍感欣慰的同时,是否还应该思考中国的建设均衡问题和社会保障的济贫救急问题。

调查当日的中午,我们走进了清溪村周立波故居路口的“五谷食府”。老板娘干练而朴素,在南县退休赋闲后来到清溪村租借这座三百多平米的房子经营,每年租金只有一万多元。开饭店不是老板娘的主业,承包旱地种植金银花才是她的主业。她租种的旱地有600元一亩的,也有十几元一亩,她与益阳有关院校进行技术合作,培训村民种植金银花,并且定下合约收购村民种植的金银花。金银花价格几百元、几十元不等,采取无公害种植方式,看到她满脸喜气和自信,应该会有大收获,因为在食品、药品安全令人忧心忡忡的时代,“无公害”三个字实在是诱惑人的字眼儿。

写在后面的话

“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落”,熊培云曾经如此感叹,而贾平凹则在其获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秦腔》后记结尾处发出呼喊,“故乡啊,从此失去记忆”。开展百村调查,走进我们曾经的故乡,走出“迷失的乡村”,唤起我们去思考当代中国农民在现代化、城镇化背景下严峻的出路问题,包括生活出路,也包括精神出路,意义不言而喻,值得我们长久努力。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新浪博客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