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繁华的乡村,饥饿的城市

[ 作者:王秀宁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2-26 录入:12 ]

我是大年初八才离开故乡的,比许多人略晚了两天。因此,我的肠胃也多忍受了两天饱食的感觉。直到登上开往广州的列车,我决定停止进食,久违的饥饿感才再次涌来。

如同肥胖将会逐渐成为“穷人”的专属,饥饿是城市中产者们所刻意享受的。通过断食、饥饿,来刺激人体内的自我修复、休养因子,开始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时尚。然而,到目前为止,饥饿状态却很难被故乡的父母所理解、接受。

对于饥饿的态度,也许构成了城市与乡村,或者说我们和故乡的人之间的本质区别。

疯传的样板间

我的故乡在一个东部沿海省份的县城,对比春节期间看到各类作者在返乡见闻中描绘的故乡,我的故乡高楼林立、汽车遍地、空气清新、游客如织,用繁华来形容这座县城,太合适了。繁华的力量也进入了我的家族,在我庞大的亲友团中,我可以轻易找到一些生活改善、物质增长的案例。

一位在乡村的亲戚,去年花费70万,建造了总面积400平的洋楼,外饰内装,比之我在碧桂园看到的所谓别墅,甩出了不只是一两条街。他的儿子,也新添了一辆近40万的凯迪拉克豪车,同样令人羡煞。

另一位亲戚,2015年收获更丰,购置了家乡第一辆超级电动车——特斯拉。年初,他的堂兄结婚,他开着特斯拉去接新娘,赚足了风头。

在人们口口相传的网络中,类似的故事会变成一个标本,或者说一间样板房,供意在攀比的人群中表彰他们,教育我们。

样板房展示的是一种能力,一种“上进心”。类似的样板房,还有适龄女人嫁一个“好女婿”。但由于整个社会的阶层流动已经不容易,几乎所有“嫁得好”的案例,都无一例外属于嫁给了“领导”或“老板”的儿子。如果再低端一些,一些乡村女性如果可以嫁入城市郊区的拆迁户,也算是前世修来的福气。与我同辈的几位亲戚朋友,无论他们婚姻的成功与失败,其标准都是上面所描绘的。我的两位表姐初中毕业,后来因为嫁入拆迁户家庭,在整个家族中成为榜样已经许多年了。另一位朋友,因为嫁给一个“开厂”家庭,也在家族舆论中夺走了不少羡慕神情。与之相反,我的多位朋友,因为跨30岁的门槛,纵使工作、收入都不错,买了房或买了车,也被认为是到目前为止人生失败的典型。

朋友圈攀比

繁荣的背后,逼婚是最普遍的存在。

县城里30岁左右的未婚女越来越多。这种基于感性的认知得到了父母的肯定,他们比我更轻易能够举出某某朋友为女儿未能出嫁急白了头的例子。与一线城市中的知识女性相比,这些“剩女”们的处境极为不妙。她们缺乏跳出县城的能力(或勇气),因为父母在客观上又给她们提供了不错的照顾,也缺乏个体生活观念的植入,结婚生子的观念牢不可破,堪比父母。

县城里“剩女”与其父母对于婚姻的饥渴,呈现出其他价值矮化的特点。纵使你住了别墅、买了豪车,但如果未能企及婚姻,你在激烈的攀比浪潮中,也就先输了三分。而反过来,女儿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也趋向于战争状态。在熟人关系社会中,女儿嫁人的问题一日不解决,每一日制造的压力都会呈几何级增长。我的一位朋友父母几乎是哭着对女儿说,你再不带一个男朋友回家,你叫我怎么在村里见人。

毫无疑问,双方的心理都很可能出现了疾病,这种疾病看起来无药可医,所囤积的负能量将如何爆发,尚不得知。但有一个例子,大概可以作为结局之一的描绘。我跳广场舞的母亲,援引她舞友儿子的一个案例:34岁的儿子去年娶了一个媳妇,双方都属于剩男剩女,于是认识不足3月就匆匆办了婚礼。很快,女方就怀孕了,喜悦覆盖了短时间融合带来的问题。然而好景不长,女方在怀孕期间与另一个男人偷了情,心思缜密的丈夫偷拍了出轨妻子的视频、照片,两个家族陷入战争状态。最终,怀胎七月的女方进行了人流,男方索要了此前付出的30万,两个家族从此成为路人。

对于婚姻关系的饥饿,达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这一轮囫囵结婚的人,基本上要靠运气才能延续婚姻,离婚率持续猛增这一判断,没有任何意外。不过,对婚姻的饥饿,一定程度上是对“面子”饥饿的驱动。

在故乡,虽然很多长辈并没有朋友圈,但他们“活在朋友圈”的状态,一点也不亚于玩微信朋友圈的人。见过太多的“强人”或“不甘弱势的弱者”,他们都活在别人的眼光中,而非自己的世界里。别人的眼神太重要了。于是,对于女性来说,嫁一个好人比自己出色更重要;对于男性来说,获得事业上、物质上的丰厚回馈,是最重要的。尽管故乡已经相当繁华,尽管很多家庭的生活改善已经非常显著,但他们对于财富的追求似乎比过往更加饥渴,他们内心的饥饿感比之前更为严重。

传销者的温床

只问结果,不问手段,让许多类传销的项目有了生长空间。春节回乡,倒是没有听见泛亚、e租宝的损失者,但也没少这方面的见闻。

首先一个重磅的家族新闻是,一个犯有前科的同辈哥哥,今年因为举债近300万无力归还,整个春节未见其踪影。依照本地风俗,年三十贴上对联之后,债主就不得进门讨债,如今,风俗已经被新的潜规则所代替,我这位哥哥欠下数百万高利贷,能救命的恐怕只有逃跑了。

如果说犯有前科的哥哥并不算太令人意外,那么另一位买了豪车的哥哥则让家族的人大吃了一惊。这位哥哥原本就拥有“铁饭碗”工作,家庭、收入、工作都是县城里的精英级别。但在过去一年,他迷上了一个“新锐”的高端组织。加入该组织需要10多万入会费,培训的课程充斥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相关“概念”,盈利的方式则是通过邮票、收藏品的炒作来进行套利。该组织还以慈善组织的面目呈现在社区晚会中,强调国家色彩,号召对领袖的热爱,也算颇具特点。

另一个低端些的组织叫e信通,号称打网络电话充100送300(实际上通话质量极差),通过广大中年妇女为纽带,进行推销,推销越多,拿钱也越多。我的一位女性长辈卷入之后,最终在全家力劝下,浅尝辄止,止损几百元,只是搞坏了人际关系。此外,圈老年人听讲座,以公益之名要求大家捐款、买东西,各种低劣的欺诈手段层出不穷。

总的来说,无论是中低产者还是上层精英,他们对于财富的饥渴,对于互联网、新事物的陌生,让他们陷入了一种“骗子太多,傻子不够用”的地步。

饥饿的意义

我的故乡发展速度极快,且风景优美,PM2.5常年稳定在50以下。一湖碧水,更是为长三角的中产者们所爱。在她繁华的外表下,攀比式的竞争成为人们真正的主题。对于婚姻的急切期待,对财富的热烈追求,既无比正当,又不择手段。

因此,故乡的幸福是单向度的,只能一味向前冲,不能有丝毫的退却。某种程度上,春节假期中暴饮暴食的状态,便承载着上述生活哲学的隐喻。

从饥饿状态走到今天的父母辈,在春节期间无数次要求我们吃各种美食,之所以有这种举动,并非他们没有意识到如今已经告别了饥饿时代,而是一种生长在他们内心的行为惯性驱使,以“让我们不断吃”,以“抵御饥饿”的方式表达他们最大的爱意。这种爱意的表达延伸到催促儿女婚嫁,催促儿女买房,甚至延伸到他们加入传销、地下金融,都是一种此前惯性的推动。

他们满怀爱意,试图告诉你生活的真谛与成功的定律,希望你过上幸福的生活,哪怕不择手段,也要抵御可怖的“饥饿”。他们很难明白,持久的饥饿会让人留下可怕的记忆,但偶尔的饥饿,将带来无限的食欲和健康。饮食是如此,财富、婚姻同样如此,在丰裕时代,富有弹性,游刃有余,可以获得一种动态的平衡。也只有在“饥饿”中,生命才能获取反脆弱性,避免突然崩塌的“黑天鹅事件”。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公众号“小日子”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