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下午,记者来到江西省安远县车头镇官溪村“农夫之家”农家乐。未进小院,“嗞嗞”茶油炸米粿声已先入耳;一阵浓香扑面而来,沁人心脾。“自己家做的,尝尝!味道咋样?”老板娘易元萍笑吟吟地端出一盘米粿,招呼记者一行。(人民日报)
农家乐,乐农家。春节真是一个奇怪的节日,比起情人节等很多时尚的节日而言,热闹的终归是城市的灯火辉煌,然而,春节,最热闹的却往往是农村。在网络上流行这么一首段子,引起了很多网友的“乡愁”。“昨日去农村,归来泪满巾。田荒走野兔,不见种田人。青壮搓麻将,翁妪带幼孙。儿童留守多,未见爹娘亲。偶见两书生,疯狂游戏中。”这条段子,似乎让一些人产生了共鸣。然而,实则却恰恰相反,这个春节,只要真正沉到基层,就会发现,农村里的一股子的朝气。往往最农闲的时候,是春节,然而,如今,也许这个观念要变变了,最忙碌的反而成了春节。各地农家乐越来越依托着“旅游扶贫”,生意火爆。在笔者家乡,一个打造“传统民俗”的偏僻小镇,一天竟然接待了5万名游客,而其中,大都是冲着“红火民俗”和“传统年味”而来,一些日渐式微的“打铁花”、“二鬼板跌”、“水浒演义”等传统民俗,表演者竟然多达上千人,场面十分壮观,让人看到了农村的朝气和力量。
这个春节,农家乐从一家乐到成千上万个农家乐,充分说明了,在“你我中国梦,全面建小康”的势头下,其实农村也绝非软肋,而是可以成为一张绿色发展的王牌。只要换个观念,山青水秀的传统乡村其实隐藏着财富密码。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农家山水往往是名人大家的钟爱之地。而今天,各地“农家乐”名声不胫而走,顾客纷至沓来。不敢说农村的黄金时代已经来临,然而,却可以非常认真地讲,农村绝非很多心目中那个“土、穷、落后”一无是处的印象。在生意火爆的“农家乐”中,我们看到了商机,越是春节,越是农家忙碌,这不得不就是一种崭新的时尚。在“新春走基层”活动中,挖掘出了一个忙碌的家庭,其实,这也只是成千上百个“农家乐”的缩影。
“农家乐”是“扶贫”的好招数,然而前提是,要传承好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保护好乡村的文物古迹,不然,即使手里有个“聚宝盆”,往往因为不知道珍惜,而让那些珍宝成了断壁残垣。“精准扶贫”恰恰可以在保护农村环境和乡村文化上下功夫。
时下,一大批乡村旅游项目已经形成品牌,并且成为拉动旅游产业的新力量。然而,比起城市而言,在乡村拥有的大量的文物、自然旅游资源,却往往面临奖金短缺、如何开发等难题,红火的乡村旅游,热闹的农家乐,如何能够做大做强,如何能够让天天都是“春节”,让农家乐红红火火地办下去,这其实,还需要做大做强,做成品牌。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晋城文明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