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朱启臻:没有农民的土地

[ 作者:朱启臻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10-16 录入:12 ]

原题:“农民为啥离开土地”连载之46:没有农民的土地

朱启臻:没有农民的土地(图1)

在过去的20多年里,无论是学者还是政府官员,都致力于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农民的出路在于非农化”,“农业的出路在于工业化”,“农村的出路在于城镇化”等判断,几乎成为人们解决“三农”问题的共识。为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农业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建设部等六部委联合启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加速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使中国农民的劳务收入成为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部分。在地方政府为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而伤脑筋的时候,“民工荒”现象出现了。2004年中国首次出现民工荒,之后民工荒现象就愈演愈烈。2010年的春天“招工难”的报道充斥各大网站,有些企业家绞尽脑汁把五六十岁的“奶奶”们动员进了工厂。地方行政领导带领企业到西部劳务输出大省去招工的现象也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学者们解释“民工荒”的原因时,大都把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用工企业与农民工的信息交流不畅通作为主要原因,认为我国农村劳动力总量依然很大,就业不充分仍然是主要问题。

那么,农村劳动力情况到底如何呢?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07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指出,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不断向非农产业转移,我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调查显示,3/4的村已无青壮年劳动力可转移,青壮年劳动力的短缺现象正由沿海向内地蔓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农村劳动力利用状况进行过一次较全面的调查,覆盖全国17个省区、20个地级市、57个县市、166个乡镇、2749个行政村。从调查来看,74.3%的村庄表示本村能够外出打工的青年劳动力都已经出去了,只有1/4的村认为本村还有青壮年劳动力可转移。大部分村庄对于青壮年劳动力供给表示担忧。

2009年开始,我们对山东、山西、河北、四川、重庆、陕西、黑龙江等省市农村的调查发现,农村实际老龄化程度平均超过30%,农业从业者劳动力老龄化则更为突出,50岁以下的农业劳动力平均不足10%。如神道村全村212名劳动力,从事农业的只有58人,由于居家迁出的农户越来越多,近三年初、高中毕业生只有6人,无一人从事农业;马家垅村140名劳动力,50岁以下的农业劳动力仅为12人,且全部为留守妇女,80后的年轻人全部选择了外出打工;庆丰村从事农业劳动的540人中80后青年只有9人;大峪沟村,户籍显示的劳动力数量1007名,留在农村的农业劳动力只有36人,80后无一人参加农业劳动。

需要注意的是,老一代的农民工返乡后不仅退出了流动劳动力的市场,一部分人也由于身体多病退出了农业劳动力群体,尽管他们仍然是统计意义的劳动力。因此,简单地从统计数据判断中国农村农业劳动力的状态有失偏颇。

2010年8月,我应邀赴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为农业部主办的农村基层干部培训班授课,我与来自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河北、天津等6个省市自治区80多个村的支部书记、村主任和合作社的负责人,就农业劳动力问题进行了座谈,会上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和座谈的问题包括:本村的土地面积、户籍人口、常住人口、农业劳动力数量以及对农业的影响。我们把一些数据进行了整理,下表是村干部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提供的一个村庄劳动力情况的大致估计以及村干部对此问题的反映。

表180个村庄农业劳动力状况(略)

80个村庄差异很大,劳动力的数量最多的有1110人(如红太村),最少的只有120人(如乌兰察布市的各胡天村)。土地面积最多的人均20多亩,少的人均只有0.7亩,甚至已经没有了耕地(如天津的赵北庄村)。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80位村干部的反馈,没有一个村里有30岁以下的农业劳动力。尽管这是一个大致的估计,但我们可以看到农村劳动力的现状和问题。关于劳动力对农业的影响,除了少数城市郊区村庄被城市化和工业化外,绝大部分村庄认为农村劳动力短缺,“对农业的影响很大”,或“现在影响不大,再过些年会有影响”。以下是一些村干部对农业劳动力问题的反映:

“村里许多土地荒芜,无人经营”;

“现在的影响是科技不能应用,将来的影响是荒芜土地,影响粮食安全”;

“农民的儿子不种地,瓦匠的儿子不砌砖,谁知道以后会怎么办呢”;

“我们村十年后就没有人种地了”;

“我村的土地向种田能手转移了,但是再过十年,种田能手种不动了,以后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我们村种地的都是50岁以上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

“年轻人即使失业也不种地,将来吃粮会成问题”;

“我村的土地已经卖给了开发商”;

“现在农业问题很大,但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

“走集体化道路,解决农业问题”;

“现在的干部为了政绩,欺上瞒下,希望上级领导能亲自听听农民的声音”;

……

我们的调查发现,农业劳动力匮乏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土地利用粗放化,农业产出减少,多样化农业难以为继。

朱启臻:没有农民的土地(图2)

土地粗放经营

精耕细作本来是中国农业的传统,但随着农业劳动力的匮乏,粗放经营又一次成为人们应对农业劳动力不足的措施。我们调查发现目前粗放经营有三个典型表现。第一种表现是“广种薄收”。由于家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几个儿子把耕地均留给老人耕种,由于老年人的体力、精力的原因,不能像年轻时一样对每一块土地都精耕细作了,只是“把每一块土地撒上种子不至于荒了地就行了。能收多少算多少,反正也不指望它”。第二种表现是“只管种和收”。一些年轻人常年在外打工,只是种地时回家看看,把种子撒到地里,或请人帮助播上种,然后就“一去不复返”,施肥、除草、灌水,一应投入均免掉了。就等着收获季节回家收获。好在现在品种的科技含量高了,不施肥、不灌水,遇上风调雨顺竟然还有一些产量。第三种表现是“只种不收”。一些年轻人外出打工,只管播种,不问收获,也许是工作太忙抽不了身,也许是农业收益的微不足道而导致的对收获物不屑一顾,熟透的麦子仍淹没在杂草丛中。所得到的只是政府的种粮补贴。按照老百姓的说法,收麦子的成本比买相同重量小麦的面粉还要高,因此,就只能是任其自然,算是为生态环境做出了贡献。

某市水利农机局钟局长讲过这样的现象,由于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打工,今年市里组织的抗旱工作队到一个村民小组,发现全组只有四个劳动力在家,其余的都是老弱病残,大抽水机要七八个人抬,结果是连抬机器的人都找不齐。

地里的苗子旱蔫了,政府很着急,农民却无动于衷,没有放弃打工回家抗旱的。70岁的组长张老说,全组共156人,外出打工的就有70多人,青壮年劳动力基本都出去了,在家种地都是老人,今年想找几个年轻人多引进一些先进技术来增加产量,但是没有一个愿意留在村子里。

“村里的年轻人没人愿意种地,也不会种,他们会算账,种田又苦又累,又挣不了几个钱。”老农民们担心,“我们这些老家伙再过十几年就种不了田了,到时候谁来种地呀!”

传统的粗放经营依靠数量较多的土地和自然肥力较高的土壤来获得农产品与增加产量。其农产品总产量的增长,主要通过扩大耕地面积的途径来实现。因粗放农业在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很少,故产出很低。它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过去,粗放经营方式一般出现在地多人少、边远偏僻、生产比较落后的地区。现在的粗放经营不仅在落后地区,在农业生产条件好的发达地区也很普遍。而且粗放经营的目的也不同了,传统的粗放经营是为了增加收入,而今天的许多粗放经营的目的在于“不让地荒了就行了”。

复种指数下降

减少复种指数或调整产业结构是人们应对农业劳动力不足的另一个措施。如华北地区传统种植制度是一年两熟,种植玉米和小麦,随着种地与打工比较效益的扩大,农业劳动力日益减少,许多人逐渐改为一年一熟(只种玉米),进入冬季随处可以看到大面积的空白地。在我们调查的村庄里,一个村子1000多亩耕地,只有两户农民种了小麦。因为小麦需要多次灌溉,浇水费用高,农民认为“划不来”。在南方水田,原本可以种双季稻,许多人改成了单季稻,以至于中央不得不采取措施。下面一则来自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或许可以反映这样一种现象。

2008年4月14日中央电视台报道:近几年,部分水稻主产区“双季稻改单季稻”趋势明显,去年以来因“双改单”导致水稻面积减少400多万亩。今年为了防止加重这种现象,国家从政策支持和技术保障入手,确保水稻种植面积,稳定粮食产量。在外打工的湖南省湘潭市古云村农民彭军旗,这两天正在自家的3亩田里忙活着种早稻。可去年的这个时候,老彭还在外面打工。由于近几年农业生产资料成本上涨,再加上种双季稻劳动强度大,像彭军旗这样的农民,不再种植早稻和晚稻,而是选择每年只种一季中稻。

农业部水稻专家指导组组长廖西元:早稻平均产量是350公斤左右,晚稻也是350多公斤360公斤的样子,这样加起来是700多公斤,而我们现在中稻的平均单产只有479公斤,这样每亩就相差200多公斤的产量。为了防止“双季稻改单季稻”,确保水稻面积和产量,国家出台了更直接的惠农政策。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王守聪:对这个双季稻,我们从以前的(良种补贴)17块钱,增加到25块钱,实行水稻生产有一亩补一亩,实现全覆盖,而为了避免补贴资金被挤占、截留、挪用,发放方式也做了改变。今年我们早稻的面积一定要稳定在8800万亩以上,确保全年的水稻的面积达到4.4亿亩以上。

今年中央财政支农投入比上年增加1500多亿,粮食收购价又不断提高,再加上今年全面推广机械化直播和抛秧技术,劳动强度大大减轻,像老彭这样的农民今年又纷纷回来种双季稻了。①[1]()

发展设施农业,一个重要的功能在于增加复种指数,调节季节供应,但是我们在一些村庄里看到政府投资的温室大棚在闲置,或者农民在棚里种植的依然是陆地蔬菜,设施没有发挥作用。一些地区试图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让农民种植劳动力投入少的果树、竹子等木本植物,应对劳动力的不足和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结果发现,发展果树、经济林同样需要青壮年劳动力,没有必要的劳动投入和技术投入,农民难以实现增收的目标。

朱启臻:没有农民的土地(图3)

耕地抛荒现象

耕地抛荒是农业收入过低导致的农业劳动力匮乏引起的直接后果之一。调查发现耕地抛荒现象或多或少存在着,部分村庄耕地抛荒现象严重,农业资源浪费突出。如我们调查的一个半山区村庄过去粮食产量是自给有余,除了自己吃饭外还有少量余粮可到市场交易。而今,该村除了少数贫困户靠农业维持温饱外,大多数农户需要从市场购买粮食。有些农村的土地表面看来没有撂荒,实际却缺乏管理,农业产出微不足道,或把粮田改成了林地,有农民曾经和我们抱怨“树都长到稻田里来了”。某村是生产柿子的大村,改革开放初期,全村柿子产量每年均在300万斤以上,而今丰年的产量也难以超过80万斤。

究竟有多少耕地抛荒了,依靠短时间的访谈很难掌握。各地政府都把没有荒地作为政绩来体现,我们在某县调查,县政府介绍该县没有耕地抛荒,镇里、村里都说没有耕地抛荒。结果我们入户调查走访的第一户,就有荒地。下面是访谈时的一段对话。

“您家几口人,有几亩地?”

“我家共有7亩耕地,2亩田,5亩土。女儿都出嫁了,两个儿子和儿媳妇都外出打工,我一个人在家种地,老伴帮助大儿子带孙子。”

“您今年多大年纪了,还能种这么多地吗?”

“今年72岁了,身体不好,种不动了。

“只种了离家近的2亩水田,种的水稻和油菜。离家远的是旱地,原来种玉米,现在顾不上了,已经荒了好几年了。”

“为什么不出租给别人种呢?”

“本来想转给别人种,但离村里远,不方便,没人愿意种。只能荒着了,地里长的都是草。”

村民反映说,村里的水田,离家近的地一般没有撂荒现象,一是老人们珍惜土地,二是这些地产出较高,可以解决农户的口粮问题。撂荒地较多的是那些离村庄远,老年人耕种不方便或是没有灌溉条件的旱地。尽管我们从各地的统计中难以获得荒地的准确数据,但是我们从各地正面报道中对农村抛荒现象可以略见一斑。如“农民工返乡创业,200亩荒地变粮田”,“承包5000亩荒地,成为种粮大户”等等报道,充分说明了大量荒地存在是这些成绩取得的前提。

多样化农业难以为继

重视多样化农业资源的利用,包括多样化商业资源,多样化文化资源,多样化社会资源,从而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作用,发挥农村多功能作用,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我们不能机械照搬美国的现代农业模式,而是要从我国传统农业中发现自己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应该看到美国的数量型规模化农业模式,不仅会造成自然生态失衡,也会导致经济社会生态失衡。农产品同质化、大宗化、金融化,由此投机动机制造的农产品产量和价格的大起大落,使农产品产销体系不断处于紊乱状态,极大地增加了市场不确定性,破坏了农产品的生产与消费的平衡。因此,多样化农业就有了存在的价值。我们知道,中国的传统农业是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满足自身需求的有效生产与消费模式,农民在自家的地里生产多种粮食、蔬菜,菜叶和粮食的麸皮、残渣再做饲料养鸡、养猪,这是一种小而全的多样化体系。当然,这与今天提倡的多样化农业不是一个含义,但是却蕴含了多样化农业的理念。我们看到,当今的农村随着劳动力的锐减,农业产业单一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种植业越来越强调所谓专业化,分散的养殖在许多农村几乎绝迹,农户消费依赖市场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无疑增加了整个社会的农业风险。因此,充分利用地貌多样、气候多样、生态多样、物种多样、民俗文化多样,突出特色资源要素,发展地域性、多样化的农业,可以合理利用资源,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需求。这种多样化的、化整为零的生产方式,是化解国际化风险的有效措施。然而,多样化的农业需要高素质和足够数量的农业劳动力来支持。

(选自朱启臻、赵晨鸣主编《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作者博客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