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改善农村住房是农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作者:冯涛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09-04 录入:王惠敏 ]

苏北大量农村住房建于上世纪80年代之前。去年9月,江苏省决定全面改善苏北农民住房条件,计划3年内改善30万户,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的重要举措。(08-12 人民日报)

苏北农村把改善群众的住房,作为补齐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短板,在实施整村搬迁、集中安置中,完善了社区公共设施建设,改善了群众的居住条件,推进了致富产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为群众持续增收致富奠定了基础,也为乡村振兴探索出新的经验。

随着脱贫攻坚的节节胜利,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地落实,农村基础设施得到了完善,危旧房得到重建或维修,产业布局在科学规划中得到有效实施,群众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得到了增强,精神面貌得到了提升。然而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而急剧减少,加之居住分散,道路等基础设施滞后且投入成本高,导致出行困难,遇到生病等紧急情况,救护车连路都找不到。因而借鉴苏北经验,加速改善农村群众的住房,优化群众生活条件,激活乡村旅游活力,厚实发展后劲,是补齐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短板,更是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

改善居住条件是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国家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农村群众进城的同时,要打捆使用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政策支持,结合农村群众的意愿,实施农村群众集中安置建房的方式,引导分散居住在山区、丘陵地区的群众向河谷、城镇集中安置,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推进生态修复和产业发展,减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同时在集中安置区配套服务、生活娱乐设施,完善基础设施等建设,提升群众的生活条件,为发展乡村旅游奠定坚实的基础。

绿色生态的宜居环境是城市人们的追求。苏北农村随着群众居住条件的改善,围绕特色产业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受到城镇人们的亲睐,“环境好,到村里来玩的人可多了,旺季时人挤人。我的小饮料摊,一天就能挣400块钱,过去可不敢想!”,拓宽群众的增收路径,开办农家乐吃上“旅游饭”,进一步增强了人们的发展后劲。借鉴苏北的成功模式,既改善农村群众的住房,又发展绿色致富产业,又要加大环境的综合治理,让绿水青山成为群众致富的宝库。

实施农村群众住房改造,以农村宅基地的退出、基础设施投入的减少,运用国家相关政策,加大对农户的补助,引导农户的投入,推进农村群众住房改造工作,既在提升农村群众生活质量的同时,在推进致富产业发展中,强化群众保护绿水青山的意识,从而推进围绕产业基地、民族特色的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把美丽乡村建成城市的“后花园”,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更有活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