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也巧,领导推荐临时抽调我去滕州市扶贫办帮忙,专职做好扶贫领域的集中宣传报道,报到的这几天,随同领导去了有关镇街,感受一把扶贫工作。回想起从事乡镇“一线”30多年的新闻宣传思想工作,还真和扶贫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实,60后的我就是贫困家庭走出来的农村娃,虽经组织推荐参加了函授学习,取得了个省委党校文秘档案大专文凭,但实质上只是一个初中未毕业的高小毕业生。从村到管区,从管区到镇机关,从临时工到市聘干部,在没有任何背景的情况下,成为了上班一族,干起了所挚爱“一线”的新闻宣传工作。当然,这其中应该感谢的是历届老领导对俺的培养教育,感谢尊敬的党组织对俺的关心阿护,更感谢那些素昧平生的各级媒体编辑老师对俺文字的斧正、修改与刊用,是他们扶助成就了我,让我成功走向了人生前进的道路。特别是前些年,自己撰写的“贫困学子圆学梦”与个别记忆深刻的系列稿件,引起了社会强烈关注,让我至今难忘:
说实在的,从事乡镇“一线”新闻宣传三十载,写过数以千计的新闻稿件,在所从事的岗位上,辛勤耕耘,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乐此不疲。特别是前些年,以高度的新闻触觉与敏感,走遍了一直工作在滕州市滨湖镇的90个行政村落,上山、下湖、去平原;走街、串巷,捉新闻;入乡村、到农户、走百家、知农情、细采访、写稿件,写了一篇又一篇具有温度且又鲜活的“困难学子梦难圆、特困家庭需救助”等方面的社会新闻稿件,并分别见诸报端,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俺以听民声、写民生、赞民风为落脚点,抓住了新闻的焦点与触角,写出了情真意切的反映社会最底层的宣传稿件。用最朴实的语言,动真的情感,锋利的笔端,撰写了人间的辛酸冷暖,唤起了社会关注,弘扬了社会大爱,激起了各界扶贫助贫的善举。 2008年8月,下乡采访,偶然听说滨湖镇东古民族村一名早年失去双亲的贫困孤儿,高分考取清华大学,却因学费难圆梦的消息。职业的敏感性让我不得不第一时间赶到其家中,细采访、摸情况、听诉说、搞记录、拍照片、留回忆,随即赶写了一篇题为《童年失双亲,生活靠叔婶,寒门学子马钦峰梦圆清华大学》的稿件,先后被省、市多家媒体采用,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市、镇有关部门、知名企业给予了资金扶持,让他圆了求学梦。 2009年8月20日,一篇题为《母亲早早离世,父亲意外患病,依靠低保勉强度日,19岁优秀女孩孙蒙蒙以高分被名牌学校录取——谁能帮她实现大学梦?》的民生新闻被《滕州日报》采用后,次日就有回应,驻滕企业----腾达不锈钢公司老总陈正德先生为孙蒙蒙解决了难题,同时,也得到了社会关注。2009年9月9日,一篇题为《‘录取通知’拿到手,飞来横祸家不幸,学子难圆求学梦》的稿件被《枣庄日报·鲁南晨刊》采用,也同样引起社会的关注。驻滨新华纸业、地税分局、交管所等部门、企业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新华纸业胡元增老总当即表态,每年拿出7000元用于补助这位不幸家庭中的学子---王延康。还是2009年8月,一个困难家庭的学子又进入了我的视线,家住滨湖镇西焦村的青年学子马兆霞考入山东省潍坊职业学院,她的妹妹同时考入重点中学,面对上有65岁的老爸和患有精神疾病的妈妈,面对低矮的土房和极度贫困的家境,面对妹妹的求知欲望,她一度选择了退学。同事告诉我情况后,我迅速赶往其家中,实地采访形成稿件,正欲发送时,巧遇原滕州市人大代表、七所楼党支部书记、海港水利工程公司总经理的黄海港,将此稿内容无意间向他表述了一番,未曾想引起了黄书记的倾心关注,他当即表态,此稿不要再发了,马兆霞的学费有他全部负担,一定不能让她退学,直至她顺利完成学业。 2010年8月14日一篇题为“家境贫困大学梦难圆·‘寒门学子’王鹏向社会求助”的社会新闻在《枣庄日报·鲁南晨刊》上见报后,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8月28日上午十时,两位好心市民拿着《鲁南晨刊》找到贫困学子王鹏的家,在询问其家庭情况之后,当场为王鹏捐款1.5万元。当王鹏问他们贵姓以及家住哪里时,他们只是鼓励王鹏要好好学习,装有1.5万元信封上印有“枣庄矿业集团付村煤业有限公司”字样,这是知道两位好心人的唯一线索。同时,还收到在新城上班的一位热心市民捐款500元,市慈善总会捐款4000元。在王鹏上大学的四年间,市慈善总会每月为其发放生活补贴260元,还有许多社会上的好心人纷纷打来电话询问王鹏的学费情况,当得知王鹏学费凑齐时,他们心里都十分高兴。 2010年4月20日笔者下村开展工作时,听滨湖镇金马山村党支部书记董洪常说起该村岳福花一人撑起六口之家的事,出于职业的敏感,遂赶到她家采访。岳福花,这位普通的农家妇女,面对着上有年近七十的公公、婆婆,下有年幼的两个儿子,加上躺在床上的植物人丈夫,她的家庭负担与个人处境可想而知。2005年6月29日,她的丈夫董洪文在当地购买了两份一家大保险公司的人寿保险。岳福花本想该保险能减轻一些家庭负担,但没想到的是,她三番五次地到保险公司去申请索赔,却没有兑现,让她非常伤心。面对家庭与社会的压力,她感到身心疲惫。好在有镇、村两级组织和好心村民竭力相助,才让她渡过了一道又一道的难关。村民们自发捐了5000多元钱送到她家,镇政府民政部门给她的家庭办理了低保,她由衷的感谢社会这个大家庭给了她这个小家生存的希望。此稿在滕州日报2010年10月26日见报后,很快就有了回应,她办的人寿保险也得到了足额理赔。 听同事说,在镇财政所报销发票把关严,每一笔支出都要经过财政所所长的稽核与审批,报销单据不符合报账要求的,一律说明原因,拒绝报销。由此,笔者想到了一个自认为比较好的稿件标题——《“抠代表”龙厚明》。为写好这一稿件,记录好身边的人和事,俺五次三番去单位、细采访,和他的同事座谈,了解到该同志认真的工作态度,写出了他身为市、镇两级人大代表、财政所所长、镇纪委委员融一身的部门负责人的点滴事迹,说实在的,俺的确被该同志在自身平凡的岗位上,展现自我、用行动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所感动。于是乎便以“当家理财必须抠、对待工作要细抠、扶贫解困绝不抠”为文章的小标题详细记录了一位“一线”财政所长的点滴事迹。先后被《人民代表报》、《乡镇论坛杂志》、《科技信息报》、《枣庄日报》等多家媒体采用。 2012年10月笔者针对滕州市滨湖镇党委、政府积极推进道路管网工程的做法深表欣慰。于是便以山东省滕州市滨湖镇邱村老党员邱贞杰老人发自肺腑的一句话:“俺今年七十八岁了,在俺快入土前,出门还能走上这么好的水泥路,俺知足了。”为由头,写了一篇《路修到百姓家》的稿件。先后被国家级媒体《乡镇论坛》、《枣庄日报》、《滕州日报》等媒体采用。
说实话,还有好几个被媒体采用的“贫困学子圆梦”的稿件,不再一一列举。每每听说贫困家境中的孩子考上大学时,我都倍感欣喜,原因很简单,我也是贫苦家庭走出来的农村娃,家境的贫困让我未上初中就中途缀学,是组织与社会大家庭成就了我,是努力自学成就了我,是忘我工作、奋发向上成就了我。小时候就常听老人们这样说:穷并不可怕,有人不为穷,十年河西转河东,只要努力就能过上好日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考上了大学,就意味着人生的转机,愿他们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刻苦学习,增长才干;步入社会,德才兼备;饮水思源,勇往直前;早日脱贫,强己富民。虽然俺是“草根”一族,但俺自认为俺写的许多来自于农村“一线”的各种稿件都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也就是说和我写每一篇稿件的用意与标题一样,这些稿件来自于农村最底层,写起来有用不完的句子,而且每一篇稿件都具有一定的温度,鲜活、生动、感人。思来想去,从事基层“一线”新闻宣传报道三十载,有付出、有收获、有心酸、有甘甜,那真是应验了俺常说的那句话:工作着并快乐着,付出着并收获着。
写到这,俺觉得与扶贫工作结缘,是一件行德积善的好事,俺会积极配合,继续走基层,访“一线”,沉到村,入农户,关注弱势群体,弘扬社会正能,把上下的声音传输好,把脱贫的故事讲解好,把攻坚的英雄撰写好,把党和政府的政策宣传好!
(作者单位:山东省滕州市扶贫办)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