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让“逝世所安”带来文明清风

[ 作者:青禾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4-12 录入:吴玲香 ]

2017年5月10日起,沂水在国内率先实施了以“殡葬全免费”为核心的殡葬改革:由县乡两级财政承担殡葬涉及的费用,建设公益性公墓。从这一年的实践来看,改革成果显著,走出了一条基层殡葬改革的有效路径,得到群众拥护认可并自觉参与。”(4月7日 人民网)

我国传统的丧葬理念是入土为安,愿逝者安息。但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老龄化提速,逝前修坟制棺、骨灰装棺再葬和丧事大操大办,加重群众丧葬负担沉重,出现“死人与活人争地”的怪象,特别是贫困群众不仅活得艰难,而且面临着“不敢死”的问题,笔者认为改革殡葬体制迫在眉睫。

改革殡葬体制,既是回应社会关切的需要,也是推进移风易俗、促进乡风文明的需要。事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是全社会普遍关切关注的热点、焦点。安葬一名逝者对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需要安葬费、亲戚接待费等。殡葬改革能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让逝者体面地、有尊严地走完了人生最后一段路。从社会角度看,能杜绝安全隐患。据消防部门统计,山林火灾80%以上是因上坟烧纸引发的,特别是在春节、正月十五、清明、七月十五等上坟集中期尤为明显。从节约资源角度看,能节省土地,节约木材。大棺材占地大,比较消耗木材,换成小墓穴和骨灰盒,既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又能降低木材消耗,而且公益性公墓有专人看管,配套设施完善,墓穴墓碑可长久留存,方便逝者留名、后辈祭祀。更为重要的是能促进“厚养俭葬”新风尚形成,有效根治殡葬方面的陈规陋习。

积极推进惠民、绿色、文明、低碳的殡葬改革,能有效地改善社会不良风气,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助推农村文化建设。是走好乡村振兴之路,传承发展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的必要保证,进而为乡村振兴描绘出一幅文明和谐、美丽幸福的新画卷。殡葬体制改革是传统习俗与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的交相辉映,塑造着新时代中国的文化新风气,传统习俗在时间延续中找到了与当下时间最佳的结合方式,真正做到了与时俱进,因时因地因时而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七有”目标增加了“逝有所安”的新内容,“文明低碳祭扫”替代了乡村传统的祭祀习俗,为“七有”目标真正提高了村民幸福感满意度,一场殡葬体制的改革带来了阵阵文明清风。

(作者系成都市青白江区大弯中学教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