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零下9摄氏度,一个半小时,步行4.5公里,这是云南鲁甸县小学生王福满的上学路。虽然出汗带来的水汽在头上凝结成“冰花”,但他却以此为乐,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这个瞬间被老师拍下发到了网上,引发舆论关注,网友称他是“冰花男孩”。
的确,冰花男孩家境贫寒,求学路艰苦,但是相比起家庭的贫困,他的精神却是无比富足,因为他说“上学冷,但不辛苦”。这样的坚持和乐观源自于他的家庭教育,在这种高热度关注下,他的父亲首先考虑的是拒绝捐赠,不能“不劳而获”。这正是我们在为“冰花男孩”和他的父亲感到同情却又充满敬意的原因,家贫但有志气。
对于“冰花男孩”王福满来说,走红的确会让他的生活在短时间内得到一定改善,但是“冰花男孩”并不是个例,他的背后还有着千千万万的贫困家庭和留守儿童,不是每一个都能这么幸运的意外走红,从而得到无限关注和关爱。而且也不能仅仅期待于依靠捐助和帮扶,只有把主动脱贫的志气“扶”起来,把“内因”激活起来,脱贫的腰杆才会硬起来,脱贫的办法才会多起来,未来的生活才会好起来。
所幸“冰花男孩”小满及其父亲有志气,有到北京求学的梦想,但是梦想背后,实际上需要政府和社会相关配套措施和政策的大力支持,冰花男孩的求学梦也需要这样的支持,否则,在超过四分之一的农村青少年无法完成义务教育的残酷现实下,我们很难保证冰花男孩不会成为其中一员。
寒门难出贵子,这是残忍又客观的现实。之所以有这种现实存在,并不是因为寒门子弟不努力、不进取,而是“先天”的教育不平等限制了他们能得到的教育资源。从经济学的角度解释就是资本的趋利性,社会资源的配置总是朝着最有效率的个人,从小就拥有各种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的“豪门”得到的越来越多。因此需把扶持教育作为一个重点,配套贫困地区教育资源,让贫困学子有学上、学得好。
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在政府的各项精准扶贫措施下,已经有许多人摘下了贫困帽,但是还有不少挣扎在贫困线上的群众。对这些贫困群众的关怀还应该更走心,不要等到舆论发酵才去关注,不要停留在网红式关怀,要深入关切他们的生存生活。寒冬已至,要让群众的心乐开花,而不是结满冰花。
(作者地址: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建华乡)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