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无疑是近年的“热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干部纷纷围绕着“脱贫攻坚”总体目标,热火朝天的奔波在脱贫一线。第一书记,驻扎在贫困村,牺牲了陪伴家人时间,错过了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实属敬业;扶贫干部,既要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又肩负着帮助百姓脱贫重任,两头奔波,实属艰辛。各级政府将扶贫作为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各级财政也将脱贫帮扶资金作为首要保障支出,实属重视有佳。眼下举全国之力,扶贫渐出成绩,基础设施改善了、支柱产业形成了、百姓致富有望了。
可是,笔者看到一些急于求成、拔苗助长的扶贫现象惹人担忧,主要有以下几个现象:
一是扶贫干部“一头热”。为在规定时限内实现贫困村脱贫任务,扶贫干部无疑想在贫困村“大干一场”,但是老百姓却“提不起兴致”,“等靠要”思想及其严重,更有甚者秉持着“我穷我骄傲”的落后思想,想的不是如何自救,而是想坐享其成。另外,如今农村的“空心化”严重,劳动力严重缺乏,许多老百姓实属“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是扶贫方式毫无章法。俗话说,授予鱼不如授予渔,为贫困村引进产业毫无疑问将是一劳永逸的脱贫办法。可是笔者所见,许多贫困村发展的产业千篇一律,由政府统一采购树苗,老百姓自行种植,完全忽略了每一处的土壤和山势区别、老百姓的种植习惯等因素,这样“强行”塑造的产业成功几率无疑令人担忧。
三是技术指导相对缺失。为了脱贫,贫困村往往引进新产业,作为留守在家的老人面对“新品种”,种植难度可想而知。笔者所见一处产业示范村,大面积种植柑橘,通过“拢土”的方式进行培种,可是政府一心想为百姓创收,为快速成规模,统一机械操作,完全忽略了山梯高低应该适度调整拢土高度,部分水土流失严重之地应改变拢土方向等因素。这样“拔苗助长”的后果无疑严重,水土流失严重,拢土太高不利于间种增收,后期种植技术无人保障等等都将影响脱贫质量。
以上现象,笔者猜想绝不是个案,值得引起关注!扶贫,是党中央改善民生的一项大事,绝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假意应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地方政府绝不要为了脱贫而脱贫,确因实际困难无法脱贫的可适当延期。对于干部,数据脱贫绝不是目标,真正的目标是百姓洋溢的笑脸;对于地方政府,通过扶贫验收绝不是目标,真正的目标是实实在在助农增收。对此,我们也应希望,中央号召全面脱贫,要为农村大量增设基础设施,要引起产业支撑,那么必须要为地方政府保障财力,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果脱贫没有资金的绝对保障,那么无疑似一句空话,无法落地。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