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辞旧迎新之际,走进大丰街道,常听到有关小区治理的热门话题,小区治理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大丰街道建立完善化解矛盾纠纷的多元机制,有效配置各类解决纠纷的资源,增强解决纠纷的公平和效率,还权赋能归位,听取民生诉求……(成都日报 12月25日)
“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同样小区则是居民生活休憩的“旧林”和“故渊”。基层治理无疑是影响小区和谐稳定的关键因素,因此小区治理应秉持完善多元化解矛盾机制、配置各类解决纠纷资源、拓宽多方民生诉求表达渠道的初衷,让基层治理成为牵引城市能级脉动的加速器,成为反映居民获得感与否的晴雨表,成为提升居民幸福感的催化剂。
引导居民自治,寻求共享共建。涉足治理“深水区”存在现实瓶颈,唯有“破冰”前行,让居民成为治理与的主体,方能将小区治理转换为提升群众幸福感的民生实践。全方位提升城市能级引来外来“候鸟”入住,随之面临的是如何高效提升新型社区治理效率的问题。前期发挥廉情员作用开展入户调查收集居民意见,梳理治理过程难题与症结,对基层“微腐败”既要露头就打也要穷追猛打。在社区形成高效、阳光、精准化的社区治理模式后,一方面鼓励居民组建自治队伍,在小区发展志愿者参与到社区治安巡逻、垃圾清扫、平安建设、文明劝导等服务活动中。提升居民参与度的同时,营造了多元自治的新局面。另一方面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将党员吸纳到小区治理中去,构建基层治理发展的核心堡垒。
听取民声诉求,找准破冰途径。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同样基层治理需“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打通小区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的“瓶颈”与“死角”,以精准化服务提升小区建设的品质。正如大丰街道开辟“红湖”小区治理新路径,从困扰居民日常生活的邻里纠纷、物业管理、治安防控等问题着手,在公示栏和单元挂出意见薄、上门发公开信等方式调查摸底,听取民生诉求,做到全方位、多层次问需于民。针对问题及诉求及时实施整改行动,建立相应的小区基础信息库。再则增添文化活动载体与引入社会组织介入双管齐下,为小区居民搭建交流、沟通的新平台,为老人、儿童提供专业化服务,丰富居民精神生活。以期引导居民融入新型社区的生活,营造宜业宜居的生活环境。
立足岁月静好的新时代,沐浴风清气正的新气象,开启全面小康的新征程,将小区治理的思路落实到基层的“最后一公里”,让闪耀着幸福和谐的阳光照进“最后一公里”。
(作者系成都市青白江区大弯中学教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