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书记,不下功夫去扶贫,只剩书书、记记,怎么能行?”中部某县旅游局新派了驻村第一书记,县里要检查扶贫档卡,为完成任务,第一书记向本单位求援。县旅游局只留一个值班人员,全单位下村突击填表格,一切业务暂停。“填报各种表格成了扶贫工作最大负担。”这位书记打趣说。(人民日报 2017年12月18日)
脱贫攻坚工作,要不要做纸质资料?回答是肯定的,也是必要的,对于掌握贫困户实际情况,更好的决策部署无疑具有重要意义。那是否资料填写得越多,脱贫工作就做得越好吗?我看回答是否定的。第一书记及其他干部,如果把脱贫工作的重心放在做资料、应付检查上,那这样的脱贫工作注定是“纸面文章”,注定是无根之萍,结果就是数据脱贫,成果不光经不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还会贻害无穷。
这是一种典型的形式主义,不光达不到建成小康社会的初衷,更会伤害群众感情,损害党的形象。那么如何突破扶贫工作“形式主义”的怪圈,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笔者认为,还需做到“三要三不要”。
要真抓实干,不要“纸上谈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不是一句空口号,得有真办法、实举措、硬功夫。”扶贫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比数字更有发言权。广大党员干部要用真心,干真事,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开展扶贫工作;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要根据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量身定制产业扶贫项目,提升贫困群众的参与度和获得感;要避免“花架子”,多用“真功夫”,精准发力,做好“里子工程”。
要注重实效,不要“急功近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脱贫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够把扶贫当作短期工作来完成,必须结合实际,先易后难,逐步推进。如果对实际情况不管不顾,明明是需要五年才能脱贫的压缩成两三年,那就是“赶鸭子上架”,揠苗助长,在这过程中,势必出现做“纸上文章”,搞“数字脱贫”的弄虚作假现象。面对贫困,心当然要热,增强紧迫感,种好“责任田”,但头脑要冷,注重实效性,正视贫困现实,尊重扶贫规律,科学精准施策,切忌盲目定指标、下任务,更不能单纯为“抢进度”而不顾质量,急功近利,甚至搞纸上脱贫。
要整合力量,不要“人来人往”。精准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各级政府卯足了劲加油干,一块块硬骨头正在啃下来。各级为了掌握工作进展情况,频繁开展各类考核评比,耗费了基层干部大量精力,干扰了基层脱贫攻坚工作。有媒体报道:“中部某村,最近这几个月,每天都至少有两次验收,省、市、县、乡,各级督导组的标准和说法也不够统一”,导致基层干部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开展工作。扶贫需要考核,但考核也要有一个限度,不能因为考核让扶贫工作走了样,成了假扶贫,让党中央的好政策在落实时因为地方政府做虚功寒了百姓的心。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只有脚踏实地抓实扶贫工作,帮助群众解决一个一个的实际困难问题,真正想困难群众之所想,解困难群众之所急,才能真正将党和国家对他们的关怀与善意,带进他们的心田。
(作者地址:北川羌族自治县安昌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