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扶贫干部切忌“三多三少”

[ 作者:青禾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2-25 录入:吴玲香 ]

如期打赢精准扶贫这场攻坚战压力不小、困难不少,倘若贫困群众是战役中士兵,那么各级扶贫干部就是指挥官,指挥官的作风无疑是影响战况好坏的关键因素。因而扶贫干部应持有戒骄戒躁不浮夸、真抓实干不作假、深入研究不作秀的态度,清除脱贫阵地出现的官僚主义与形式主义的乱象,勿让干部的作风问题拖了精准扶贫的后腿。

精准扶贫,干部切不可“应承多,兑现少”。近四十年中国扶贫开发工作成绩斐然。毋庸置疑,这与基层扶贫干部做出的贡献与付出的心血密不可分。脱贫攻坚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完成,而是一项深耕细作的大工程。但部分扶贫干部好大喜功、好高骛远,纷纷立下如期脱贫摘帽的“军令状”,定下诸多脱离本地实际的脱贫目标。然而当任务不能完成时,随之就有媒体报道“数字脱贫”、“假脱贫”、“被脱贫”等现象已屡见不鲜。脱贫工作并非只是做给上级领导看的,也并非是以政绩、GDP等数据论英雄,而是贫困群众的满意度与扶贫工作的实效性。勿让“军令状”成为空头支票,徒增贫困群众的负担。让贫困群众真真切切享受到实惠、实实在在看到变化,赢得这场“民心”的战斗。

精准扶贫,干部切不可“填表多、计策少”。脱贫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民生事业。因此脱贫干部应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谋。将贫困群众放在首位,然而部分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存在着表格反复填、考核重复做、标准一刀切等现象,甚至直接将精准扶贫视为数字游戏的化身,即“精准填表”、“精准报表”。当下扶贫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关键期,扶贫干部应想贫困群众之所想、急贫困群众之所急。重视贫困群众的困难问题,多为脱贫工作出点子、找路子。在扶贫事业上要下足绣花功夫不要花拳绣腿,要投入真心实意不要表面功夫。整合区域资源,注重扶贫时效。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精准扶贫,干部切不可“道理多、办法少”。不少扶贫干部挂名驻村帮扶,身在农村,心在城里,长期浮于表面,对下面情况知之甚少。论及扶贫工作总是夸夸奇谈、高谈阔论,凭着主观决策,意气拍板,拍脑袋指挥。然而群众致贫原因千差万别,扶贫政策也应因地制宜,不可流于形式照搬照抄他地扶贫模式,以防造成扶贫资源的浪费。扶贫干部应深入一线贫困区域实地考察,勿让因人因地施策、挖掘切实可行的帮扶项目等精准扶贫政策成为一纸空文,只有不断了解贫困地区人文、地理等综合情况,因地制宜的制定精准帮扶计划,才能针对贫困群众开出精准脱贫的良方。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给百姓带去志气与智慧,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为精准扶贫注入源源动力。

行百里者半九十,脱贫攻坚的集结号已吹响,干部转变作风刻不容缓,切不可“三多三少”,带着较真碰硬的决心和信心,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挺进。

(作者系成都市青白江区大弯中学教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