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来有400多亩农田,规模大风险也大。现在有了政府兜底,就不用担心了。”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种粮大户、今年54岁的程夕兵说,“所以,去年我又流转了200多亩地。”(2017年11月26日,人民日报)
小岗村,它有一个奋起后跌倒又再次奋起的故事。它的故事告诉我们,个体的发展离不开集体的帮助,个体的命运始终与集体丝丝相扣!正如失去集体的小岗村,尽管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不懈奋斗,却始终未能再次前进一步!
1978年,这个小村子打破坚持了将近三十年的土地集体经营模式,走上了单干经营模式。单干后的小岗村,粮食产量翻了两翻,从此,小岗村解决了自身的温饱问题,不再吃国家返销粮,不再靠国家救济。可,到今天,小岗村依然没能走上富裕之路!
到底是什么导致小岗村一夜跨过温饱线,却在温饱线上停留了三十年之久呢?答案就在集体这两个字上,也在“共同命运”这四个字上。
集体经济改革之前,农村的生产条件十分落后,没有合适的工具耕作,也没有任何抵抗自然灾害的农业设施。改革后,依靠集体的力量,农田基本建设以及水利建设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的条件,从而实现了粮食增产。但这些优势并不能持久,所以,小岗村喂饱了肚子,却建不起高楼。
试想,单独一双手,又怎能撼动高山呢?
没了集体,便不能继续改善生产条件,无法使生产更上一层楼。不能利用集体的发展优势,面对日新月异的现代化的脚步,个体无法适应,无法继续“进步”是必然的。不同于小岗村,坚持集体经济的华西村,早在十多年前,便实现了共同富裕,如今早已是一方“大鳄”了。而且,华西村也不是个别现象。目前,在全国已有近万个高水平的农村集体经济,包括位于东部沿海的南山村,位于西北边陲隶的达西村,位于云南的福保村,位于中原的南街村等等,都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实现了共同富裕的典型代表。
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是集体经济能腾飞的根本原因。最近,作者听到一个新词,叫“医共体”,联想到农村集体经济,便杜撰了一个新词——农共体,理解为由农民组成的共同命运的团体。一群命运相连的人,一群同心同德的人,一群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的人,想要实现共同富裕,会很困难吗?今天,正在迅猛发展的小岗村就是集体力量实现共同富裕的鲜明证据。
小到一个家,大到一个整个地球,都需要“共同命运”之说!人类同住地球村,不论你的信仰如何?肤色如何?国籍如何?你都是地球人。而地球是我们需要共同守护的家。党的十九大报告,向世界发出的郑重呼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开放包容的世界所不可缺少的,它预示着地球最光明的未来。它不但是中国人的中国梦,也是地球人的地球梦!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