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近两年时间里,20名江苏省委帮扶工作队队员,要用手头每年1300万左右的帮扶资金,帮助江苏淮安涟水县贫困村集体和农户增收,在与当地党委、政府和扶贫队伍的协调配合中完成省定的扶贫目标。这件事各有各的办法,能细致地做,也能粗放地做,取舍之间,扶贫实效就显现出来。(澎湃网 11月9日)
“但愿苍生俱饱暖”,在深度贫困地区完全如期实现小康压力不小、困难不少。党对贫困地区群众做出庄严承诺:“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因此一场场脱贫攻坚战役在基层贫困地区打响,一批批“帮扶”队伍深入脱贫一线、对抗贫困。驻村干部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到脱贫攻坚的战场,注重扶贫实效,制定可行的脱贫策略,成了脱贫攻坚的中坚力量。
驻村干部转变贫困群众观念是一线扶贫的先决条件。一方面扶贫干部应深入群众,与群众建立信任关系。打消群众“干部来了能干什么,不给添乱就好了”的顾虑,与他们用心交往,拉近与村民的距离。另一方面“农民观念落后”是贫困的根本,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群众的思想受限,行为懒惰,根子还是在贫困上。深入一线的扶贫干部要给群众做好开导教育工作,从而改变懒惰思想避免给下一代人造成恶性循环。同时做好系列保障工作让群众在脱贫致富的道路没有后顾之忧。
驻村干部引进“接地气”的项目是一线扶贫的必要手段。扶贫干部结合实际,根据实际因村施策,避免粗放式的扶贫而是精准到村、到户。这就要求基层帮扶引入“接地气”的项目,拒绝政绩面子工程。例如江苏淮安涟水县的扶贫干部孙国君带领各村联动、集中发展光伏、村民培训、土地合作社三个项目。此类项目能够给群众带来持续性的受益,提高其生存技能,调动脱贫积极性,真正达到脱贫不返贫的实效。
驻村干部让阳光扶贫与精准扶贫同行是一线扶贫的坚定保障。在扶贫过程中扶贫资金使用是否阳光、贫困数据是否精准一直受到广泛关注。脱贫数字并非真数字、登记的贫困户非真贫,诸如此类的例子数不胜数,因此当下做好阳光扶贫尤为重要。一线扶贫着力构建“阳光扶贫”的网上数据系统,将帮扶工作队后方单位资金拨付凭证、帮扶项目审批资料、项目现场照片等资料上传到阳光平台,接受监管,确保帮扶资金使用阳光透明。
驻村干部干部在基层贫困地区转变群众观念、引入适宜的项目、阳光扶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政府与贫困群众的纽带,作为脱贫攻坚的生力军,在脱贫后期扶贫干部力争让社会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贫困群众。
(作者系成都市青白江区大弯中学教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