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花生收获以来,唐河县持续阴雨天气,100多万亩花生仍有三分之一泡在泥地里。根据天气预报,10月10日后又将开启雨季模式。灾情就是民情,民情就是命令——唐河县万余名党员干部放弃节假日休息,奔赴田间地头,帮助农户抢收花生,力求两天时间将全部秋作物抢出“涝窝”。(新华网 10月9日)
一则题为《万名党员干部“抢”秋忙》的新闻,又一次对新时期党员干部究竟应该怎样为民服务这一话题作出了无声的诠释。说到服务,有人就认为都是些虚空的说教罢了,认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说“服务”简直是无稽之谈。在一些地方,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确实发挥得不好,但这绝不是主流。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一系列常态化的学习教育活动,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在不断增强,从办公室来到田间地头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已经成为了工作的常态,灾情中更能体现党员干部的风采。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古人尚有如此为民情怀,何况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共产党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完全是抓住了“民生”这个根本,深谙“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民生之道。古人讲顺应天意,共产党人讲顺乎民情。这不,无论是反腐倡廉,还是脱贫攻坚,哪一项工作不是以群众为中心的呢?只是在现实中,也不排除那种只顾抬头走路,忘了脚下“初心”的人。这样的人,在灾难面前往往缺乏主动性,甚至会视而不见。
“灾情就是无声的命令”,无需披挂,无需冲锋号响,只要群众利益受到损害,党员干部就当义不容辞,冲锋向前。诚如唐河县的花生,泡在水里一旦发芽,百姓一季辛苦就将付之东流。一边是几十万亩未收获的花生,一边是持续阴雨的挑战,群众利益眼看就要遭受严重损失,该是“用兵”的时候了!全县万余名党员干部,在百姓利益与节假日休息之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前者。他们奔赴田间地头,用行动践行着群众路线,践行着为民情怀。他们将秋作物抢出“涝窝”,秋作物见证着他们的崇高。
“急群众之所急”,绝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实践起来也许还困难重重。在现实中,毛泽东同志批评的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党员干部依然存在。他们往往把党章党规、铿锵誓言挂在嘴上,一到该出马、该冲锋的时候,就开始畏手畏脚,拈轻怕重,有的还奉行“逃避主义”。面对“群众之所急”,其实不需要深入动员,不需要强烈号召,为群众排忧解难应成为党员干部的本能。“见荣誉就让,见困难就上”的要求虽说貌似有些不公平,但那正是党员干部“高风”之所在。
在一些地方的民意调查中,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指数总是不高,部分党员干部不知道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却一味去埋怨群众不知足,不懂得感恩。其实,一个地方群众脸上的笑容就是对党员干部工作的最好肯定。只要用自己的付出帮助百姓脱贫致富了,或是挽回了像唐河县这样的秋作物损失,那群众还不感到“幸福”满满吗?须知,幸福感不是资料上“填”出来的,满意度更不是用命令“压”出来的,而应该是发自群众内心的,不掺半点杂质的纯洁感情,永远都玷污不得。
(作者地址:四川省合江县自怀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