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脱贫攻坚战的八条“警戒线”碰不得

[ 作者:刘少文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9-18 录入:吴玲香 ]

当前,扶贫工作已进入啃硬骨的关键期。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围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齐心协力,全力以赴。各地的“扶贫战场”炮火连天,绝大多数党员干部为兑现人民的“小康承诺”而忘我工作。

“脱贫攻坚” 是全民皆兵的大事。党员干部决不能成为“逃兵”,搞形式主义,违背党的宗旨,给社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俗话说“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民生关乎国运。全社会力量都在助力脱贫的时候,作为党的“代言人”,干部们可不能轻易触碰这几条“警戒线”:

一、政治觉悟差,扶贫意识淡薄

脱贫攻坚应该讲政治,站在政治高度上严肃工作标准和工作要求。作为党员干部,应该把贫困户的事情当成是自己的事情,“群众富不富,关键看干部”。我党有许多干部楷模始终把带领百姓致富放在首位,但一些党员干部责任意识淡薄,仅仅把扶贫当作工作来完成,没有“从心扶贫”,为贫困户排忧解难。

二、虚报数据,搞“数字脱贫”

一些党员干部以迎评迎检、评优选先、陪会参会等消耗大量精力而影响扶贫为借口,私下肆意改动工作报表,虚报脱贫成果,欺上瞒下,严重损害党在群众心中的形象。为此,国务院扶贫办日前下发《关于进一步克服形式主义减轻基层负担的通知》,提出对搞数字脱贫、虚假脱贫和违纪违规动扶贫“奶酪”的,严惩不贷。

三、“拖延病”和“急躁病”严重

“拖延病”和“急躁病”也是“脱贫攻坚战”中容易犯的两种 “病”。一些党员干部在接受上级下达的扶贫任务后,总是“拖延病”严重:“这个月太忙,事情太多,月底再去贫困户家吧”,“抱歉,今天我没空去你家了,改天吧”…。另一种“急躁病”就是恨不得马上完成任务,结束工作,省事儿。“喂,我们忙得很!今天你一定要在家!我们扶贫组要过来一趟。”党员干部应明白扶贫关乎党和国家政治命运、根本制度和发展道路,没有比扶贫更重要的事情了,切忌不可犯错。

四、精准扶贫”没抓“准”,脱离实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打好脱贫攻坚战,要采取稳定脱贫措施,建立长效扶贫机制,把扶贫工作锲而不舍抓下去。但一些党员干部脱贫机制不健全,不合理,不长效,只能解决眼下困难,无法真正实现脱贫。还有一些干部总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针对各户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脱贫机制,结果适得其反。精准扶贫应该做到建档立卡,一户一人,一户一策。

五、“吃粮不管事”,“远程操作”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类现象容易出现在基层党员干部身上,“扶贫是上头的事情,我们只是办事的酱油员。”对上级下达的任务置若罔闻,不深入老百姓家中去实地帮扶他们,也不实地考察贫困户的生活困境和致贫原因,只是“远程操作”,“电话里解决问题”,严重损害党员干部的务实形象。

六、不切实际,随意承诺

各地政府针对各类贫困户都出台了相应的脱贫机制和激励措施,在和地方官员的共同配合和努力下,很多贫困户也真正实现脱贫,彻底拔出穷根。但一些党内干部为“拥护”国家惠民政策和维护自身“形象”与“美誉”,不切实际,未经组织允许,擅自承诺贫困户的一些请求,不走正常程序,拿国家的“鲜花”去做人情,最终玩火自焚。

七、摆架子,不走群众路线

“帮扶干部们卷起铺盖、自带炊具住进村里,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体现了我党与民同忧、与民同乐的传统美德和与民同心的古道热肠。但一些“摆架子帮扶组”走进村里是去“搞巡逻”、“搞督察”、“说牛皮”,从不愿意弯下身子为老百姓捡一针一线,对待贫困户的态度是藐视的,怠慢的,瞧不起贫困户。眼下,“脱贫攻坚战”胜利在望,我党如出现这类“叛徒”,应及时“枪毙”。

八、以“下乡扶贫”为由不上岗,砖空子

贫困户大多居住在偏远山区,人迹罕至,这也恰好成了一些帮扶干部们的“放松空子”。一些干部不遵守下乡管理工作制度,爱以“下乡扶贫”为由不下乡,不上岗,躲在家里睡大觉,会朋友,参加好友聚会。有的帮扶干部虽然是下乡“同劳动”,却竟然在麻将桌上和餐桌上和群众“同劳动”,罪大恶极。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脱贫攻坚战”是一场立了“军令状”的大战役,岂敢马虎?不论谁,在这场“战役”中玩忽职守,肆意妄为,都将被“斩首示众”。

(作者单位:广元市利州区农业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