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精准掌握脱贫攻坚工作绩效及相关情况,现阶段各地普遍采取了第三方评估的办法。第三方评估,就是独立于工作任务提出者和工作任务执行者之外的专业团队,运用科学方法对工作水平质量所作的评估。第三方评估的特点和优势在于立场客观、方法科学,利用和发挥这一优势,对于社会各界了解脱贫攻坚工作的实际情况、特别是领导机关进行科学决策是至关重要的。然而据调研了解,第三方评估能不能做到精准,可能并不是没有问题的。
首先是语言关不容易过。对一个贫困乡村来说,“第三方”来自本乡村以外,而往往居住在边远偏僻地方的贫困群众都不太会讲普通话、口音很重。在没有本地人陪同当翻译的情况下,评估者能否听懂当地农民的发音是令人存疑的。不仅语音关不容易过,语意关也不容易过。贫困群众之所以贫困,往往是因为文化程度低,而城市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里的评估机构多是第三方评估工作的承担者,那里的学者专家所采用的专业术语能不能被农民恰当理解,双方能否进行有效沟通也不好说。
其次是方法关不容易过。现阶段第三方评估多设计好调查问卷后入户调查。笔者亲见一位学者在农民家里问一头猪卖多少钱,农民大嫂回答说:一千多吧。在场的村干部说:是两千多吧?那位大嫂便说:嗯,差不多。这位大嫂一年养了6头猪,如果她怎么说调查表就怎么填,就离精准太远了。其实他们未必是有意随口一说,只是许多农民对自己的收入没有做过精确统计,也不具备科学统计的意识。这种现象说明,第三方评估者入户调查必须采取切合实际的精准办法,而不能想当然先入为主。
再次是信任关不容易过。“第三方”不仅要有科学研究的智商,还要有做群众工作的情商。人与人相互沟通,语言隔阂从来不是最大障碍。调查研究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互动,如果只是蜻蜓点水地到农村来一下,而不能取得农民群众的信任,指望精准评估脱贫攻坚工作的实际情况,怕是不现实的。
总之,有关方面在聘请第三方做评估时,还需要对参与评估工作的人进行精准选择和精准培训。第一,选择具有调查研究工作经验的研究团队和人员参与评估工作。在向甲地派出第三方评估人员时,应力求选择了解当地民情风俗、懂得当地方言最好是甲地出身的专业人员。
第二,评估工作的组织者应当对参与评估的人员进行培训,要求他们提前做好功课再到农村去。比如说,除必须了解当地农村民情风俗、当地方言中一些重点词汇及其特定含义等等以外,尤其要了解当地农村经济生活的基本情况,比如农民主要种植哪些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养殖哪些家禽家畜,这些农副产品在当地市场是什么价格、什么行情。当然,首先必须了解脱贫攻坚政策、脱贫攻坚工作开展的基本情况等等。
第三,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对第三方评估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他们提高政治站位,把脱贫攻坚的评估工作看作是一种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群众工作。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过,来自城市的知识分子要在思想感情上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没有这个变化”,“什么事情都是做不好的,都是格格不入的。”第三方评估工作者必须学会做农民群众工作,只有在进入农民感情深处的基础之上,再进入农民经济生活的实际,才能达到精准掌握脱贫攻坚信息的目的。
(本文原刊于《团结报》2017年8月12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