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通报70起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通报的案件中,“侵吞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款”“套取复员军人抚恤款”“套取草原生态补助款”等动用群众补偿款的案件数超过通报总数的一半;还有多起涉及扶贫领域的贪污腐败问题,如“套取扶贫专项资金”“贪占国家扶贫专项资金”“骗取扶贫款”等。(人民网 2017年8月17日)
脱贫是场攻坚战役,越到后面越困难。在扶贫帮扶的过程中,依然存在思想上不重视,行动上拖沓,工作上“虚”“浮”“假”的现象,把脱贫工作的推进依托在纸上,把脱贫攻坚的任务建立在表上。在扶贫领域弄虚作假,脱贫工作推进不力,干部联系帮扶贫困户也是颇具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贫困户,特别是部分已脱贫户,依然存在“被脱贫”,按计划、按要求“脱贫”的现象。
脱贫攻坚工作中出现的不作为、弄虚作假以及“形式脱贫”是重点问题,对于贫困户来讲杜绝贫困户更需要实际的帮助,不是“虚”张声势的宣传报道,不是飘“浮”不定的帮扶部门和帮扶干部,不是“假”心假意的填表、拍照、查户口,是需要务实有效可行的脱贫措施,让自己自力更生达到脱贫。要杜绝干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出现的“虚”“浮”“假”等不良工作作风,需要监督部门敢于问责、严于治理、问责有保障,将监督落到实处。
监督要敢于问责。“光说不做假把式”,不论做什么工作,光会说说,而不会落到实处,是大忌。脱贫攻坚从中央到地方,从开始到现在,从不敢相信到实际践行实施,不少干部是逐渐改变对扶贫工作的认识的。刚开始,很多人并不看好这项涉及全国的大事,全中国有十多亿人口,贫困人口有好几千万,画一个脱贫的大蛋糕,感觉就不真实。因此,在前期贫困人口、贫困户的识别工作谈不上细致,更说不上精准;在宣传动员方面,部分干部说辞模糊,避重就轻;在造册登记上更是漏洞百出,信息不全;帮扶部门制定的帮扶措施敷衍了事;帮扶部门、帮扶干部当“甩手掌柜”等等。这不是一个干部、一个部门的敷衍塞责,面对如此工作不严不实,监督部门要敢于履行监督职责,对工作开展的“虚”“浮”“假”的部门和干部问责,才能杜绝“形式主义”扶贫给贫困户带来的伤害。
监督要专项治理。脱贫攻坚的重点是持续推进贫困户脱贫,怎么脱贫才算脱得好,有的干部在脱贫上着实费了一番功夫。各地争相比较谁的创新举措多、谁的机制健全、谁的痕迹管理做的有声有色、谁的宣传声势浩大,少有人关心贫困户对扶贫工作的看法。脱贫攻坚对下基层入户工作是有硬性要求的,一个月要去好几次才行,从联系帮扶的角度来看,除了看户口、对信息、拍照片、算收入、填表格、签字确认、谈谈心、了解需求,回来将情况上报给领导,能为贫困户做的真的很少。除此之外,还得把有限的工作内容分开做,不然一次做完了,下次入户做什么,总不能看一眼表示来过了吧,帮扶干部对“脱贫表册”和“数字脱贫”深感无力。许多贫困户反应,“我怎么就脱贫了,我怎么不知道。”“我不知道怎么脱贫。”“脱贫是假的吧,每次来都是一个套路,还让记帮扶人名字,啥实惠都没有。”。每个地方会根据当地情况把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分到不同时间,哪一年脱贫哪一户都是提前定好的,贫困户在这方面并没有什么决定权。有的贫困户家庭经济情况十分宽裕,安排脱贫时间却十分靠后,有的家庭经济拮据,安排的脱贫时间身份排前,贫困户对“被脱贫”和“形式脱贫”深感无奈。
如此种种,要脱贫攻坚推进有力,就要针对弄虚作假、形式主义、不作为等不良作风,专项治理脱贫攻坚中“虚”“浮”“假”等突出问题,坚决向扶贫领域的“甩手掌柜”加大监督执纪力度,问责到实处,处分到重点人员,才能打消工作中的消极工作态度。监督的工作内容越细致,越能发现脱贫攻坚真正的难题,才能挖出真正的毒瘤,将工作顺利开展下去,让脱贫脱到实处,脱到贫困户的心坎里。
监督问责要有保障。近期,脱贫攻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精准识别“回头看”“回头帮”工作,要求全面清理优亲厚友、财政供养、有车、有房、经商等人员,以及补充更正贫困户信息。这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因为政策漏洞,使得监督没有问责保障,该担的责任不担当,该问责的无法问责,令贫困户和帮扶人员苦不堪言。工作要开展的好,就要有足够的保障,发现问题却没有解决的能力,工作只会停滞不前,工作做的再多也只会收效甚微。因此,要制定一套强有力的问责保障,要从上到下统一口径、统一责任要求、立机建制、规范问责程序,才能倒逼责任,监督才能较真碰硬,将脱贫攻坚工作中的毒瘤切除。
监督责任只有落到实处才能发挥监督的力量,不能把督办部门、督办事项、督办理由单单写在纸上,落不到责任人身上。问责不能问到实处,这是监督问责最大的漏洞,制度是个笼子,只有编织的密不透风,才能打消干部的侥幸心理,才能将工作开展的严严实实。
(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单位)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