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治理微腐败将微权力装上摄像头

[ 作者:陈杰瑞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8-09 录入:实习编辑 ]

“微权力”加潜规则,滋生“微腐败”。看着不起眼,却像蚁穴溃堤一样,威胁执政基础。遏制群众身边的“微腐败”,不容懈怠。(8月4日 人民网)

蚁穴虽小溃大堤,蝗虫多了吞沃野。对于隐藏在基层的“微腐败”,决不能掉以轻心,它们很有可能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大祸害,毁掉党和人民的伟大基业。相比“远在天边”的“老虎”,群众对“近在眼前”嗡嗡乱飞的“蝇贪”痛之更切、恨之更深。为此,笔者认为,要想在治理“微腐败”上取得好的成效,巩固已有的成果,就必须将“微权力”装上“摄像头”。

给“微权力”装上“摄像头”,能够及时提醒,抓早抓小。“微腐败”与“大腐败”其实并不具有天然的界限,它们都有腐败的共性。而从被查处的案例中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并不是每一个大腐败都是瞬间造就的,他们都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在这其中由于没有管住自己的私欲,从收一包烟、喝一瓶酒、吃一顿饭……慢慢发展成大贪大腐。试想,如果能够在他们这些贪欲萌生之初就及时发现、提醒,也许就不会给国家造成那么大的损失;如果在这初期就将权力装上“摄像头”,他们或许就不会那么肆无忌惮的违法乱纪。所以,将权力装上“摄像头”可以最大限度压缩腐败和懒政、怠政的空间。

给微权力装上“摄像头”,能够防止侥幸。现实中,我们会发现一些项目和资金,到了基层就要被各方截留、冒领。其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种资源在下拨过程中的“流失”,往往并非仅仅发生在村干部这一个环节,而是自上至下形成了一个“雁过拔毛”式的资源下沉链条。这种现实生态中,显然就构成了一种“利益均沾”的惯性,村干部层级的“微腐败”不过是最后一道程序。由此,不但一些村干部变得“肆无忌惮”,上级部门的治理积极性更是难高估。所以说,要治理“微腐败”,首先还得从“上面”的权力运行监督破题,扭住权力不放松,为基层“微权力”量身打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摄像头”,让他们的权力时刻置于“摄像头”之下,这样才能防止干部出于侥幸心理的腐败。

给微权力装上“摄像头”,能够做到公开公正。“微腐败”的发生,跟权力约束机制密切相关,是典型的监督缺位。同时,这与很多资源或政策在下沉过程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也导致村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意识严重不足,令“微腐败”更加有恃无恐。因此,给微权力装上“摄像头”,能够提高政策、信息的发布与公开力度,增强民众知情权的保障,压制“微腐败”的生存空间。

给微权力装上“摄像头”,是治理“微腐败”的一种方式,要想根除“微腐败”的生存土壤,还需多方着手,不断提升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不断打造制度笼子,不断强化监督管理,这样才能真正消灭“微腐败”,还政治好生态。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