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纠正形式主义问题拒绝文字资料扶贫

[ 作者:江忆南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8-02 录入:吴玲香 ]

7月27日,广东省纪委监察厅召开全省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议指出,坚决纠正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对待扶贫工作、做表面文章的问题。(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2017年7月31日 )

“精准扶贫”这一重要思想从提出到实施,现在已经近4年时间了。如今,精准扶贫工作已成为各地的一项重要工作,从中央到地方,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扶贫的指导性文件和优惠政策。各地也因地制宜,发挥各地扶贫的“十八般武艺”,确保精准扶贫取得实效。

但是在扶贫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问题。笔者感受较深的着重体现在对扶贫资料的检查上。很多工作在进行检查时,都要查看资料,资料做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对该项工作的整体评价。因此导致基层在干工作时,对资料的重视程度大于对实际工作的开展。扶贫工作也逃不开这个结。笔者作为一名基层公务员,也有精准帮扶对象,对于我们和帮扶户来说,都希望通过一些切合实际的帮扶措施,真正帮到贫困户,最终达到脱贫致富的结果。但有时为了应付检查上面要求会比较多,让人无所适从。比如一张表格今天要求这样填,明天可能又要求那样填;要求每天要有日志、每周要有1次会议记录及工作记录、每月要有台账记录等等。说实话,农村工作是琐碎且具体的,把每天做的事情都一一记录在案不太现实,也不可能固定做到每周一会。但为了应付检查,这些资料还必须得做,不然就好像没有把扶贫工作做好一样。因此,帮扶工作人员除了要做好自己的业务工作,还要经常下队下乡,同时花时间完善这些扶贫资料,长此以往,最后只会得到一些务虚的资料,大多数资料对于扶贫是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

因此,扶贫工作的实效不能以资料做的“漂亮”与否作为对扶贫工作进行考量的重要指标,关键在于要让贫困户确确实实脱离了贫困并有了发家致富的本领,因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嘛。虽然扶贫要求痕迹化管理,但不能因此而成了“资料扶贫”,文字资料一大摞,扶贫实效一小撮。精准扶贫应该引导我们基层工作人员将精力放在真扶贫上,放在扶贫取得的实效上,而不是资料的应付上,只有这样,扶贫工作才能深得人心,取得预期的效果。

(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市工业园管理办公室)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