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精准扶贫要在精准中脱贫

[ 作者:草戊甘棠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7-28 录入:吴玲香 ]

近日,海南省万宁市长丰镇5名党员干部因在制定黄加村贫困户帮扶措施时,工作随意、应付了事、未认真考察实际情况,造成扶贫物资大量浪费被立案审查。(中国纪检监察报)

2015年6月,他在贵州省提出“4个切实”的具体要求:一是要切实落实领导责任;二是要切实做到精准扶贫;三是要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四是要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并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精准扶贫的背面是粗放扶贫。我国扶贫开发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通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但是,长期来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的问题较为突出。由于全省乃至全国都没有建立统一的扶贫信息系统,在具体工作中存在“谁是贫困居民”“贫困原因是什么”“怎么针对性帮扶”“帮扶效果又怎样”等不确定问题,真正的一些贫困农户和贫困居民没有得到帮扶。

精准扶贫贵在“精准”。推进精准扶贫,加大帮扶力度,是缓解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一场攻坚战。精确识别是前提,通过有效、合规的程序,把谁是贫困居民识别出来;精确帮扶是关键,要坚持方针、到村到户、因户施策、资金到户、干部帮扶;精确管理是保证,要落实农户信息管理、阳光操作管理、扶贫事权管理。

精准扶贫志在“脱贫”。必须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工作方针,做到基础设施、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农村危房改造、扶贫生态移民、结对帮扶六个到村到户,分析掌握致贫原因,逐户落实帮扶责任人、帮扶项目和帮扶资金,采取群众“点菜”、政府“下厨”方式,帮助贫困户理清发展思路,制定符合发展实际的扶贫规划,并落实严格的责任制,做到不脱贫不脱钩,确保帮扶措施和效果落实到户、到人。

精准扶贫,直接关系到中国数千万人民的福祉,关系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不能制造“盆景”。习近平指出,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在脱贫攻坚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

(作者单位:马尔康市龙尔甲乡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