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农村文化梦”需要更多志愿者

[ 作者:林日新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7-24 录入:吴玲香 ]

靖安作为全省首批(宜春市唯一)实施“阳光工程——农村文化志愿服务行动”的县区之一,严格按要求选聘了6名农村文化志愿者。一年多来,他们在各自的村创出特色,开展文化服务活动200次以上,带领村民倾情编织属于自己的“出彩文化梦”。(7月18日《赣西晚报》)

如今,人们常抱怨乡村成了“文化的荒漠”:乡村学校撤并了,乡村少了朗朗的读书声;乡村电影院消失了,露天电影也不见了,乡村除了电视再无娱乐活动;“科技下乡”走过场的多,“村文化活动中心”从来不见文化活动,“农家书屋”常年不见为村民开放……为了破解这种局面,丰富了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各级党委政府把 “文化下乡”视为一项重要惠民活动。他们大张旗鼓地组织演员和大学生或排演戏曲或挖掘当地的非遗文化内容或从城市选调歌舞节目组成文化宣传团队,趁春节、元宵、中秋等传统节日举办文化庙会、游园活动、文艺演出、公益讲座、展览展示、书画笔会、电影放映、冰雪娱乐、民间花会等各类文化活动。然而,节目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气势轰轰烈烈,电台、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的跟踪报道也异彩纷呈,俨然一片歌舞升平的大好形势,似乎这种“送文化”的方式就“文化下乡”的精髓所在。然而,“文化下乡”年年在送,创作人员也精心创作新节目吸引群众,但观众却好像越来越少了,口碑也越来越差。

为何这些送到农民家门口的“文化大餐”,叫好不叫座?究其原因是因为这种“文化下乡”是在为乡村“送文化”,而不是在“种文化”。送来的文化因为来自城市,虽然很精彩,很华丽,却因为不“接地气”,难免会“水土不服”——面对乡村这种文化“贫血”的状况,“输血”只能满足身体的一时需要,而不能源源不断地为身体提供足够的血液,是治标不治本的。因此,要想从根本上实现“乡村文化梦”,关键在于提高“造血机能”:“种文化”。即千方百计为乡村种下文化的种子——像靖安这样实施“阳光工程——农村文化志愿服务行动”,选聘农村文化志愿者,根据各地的传统文化特色,开展各种文化服务活动,并努力在乡村挖掘和培养文化人,激化了农民的文化热情。

其实,农村仍然有着深厚的文化沃土:崇尚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很多蕴藏在广大农村,流传于村民日常生活中。农村有着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乡间隐藏着无数热爱文化、懂得文化的农民——高手在民间。只是没有表现机会而已,一旦条件成熟,有人给其搭一个平台,那么,“文化种子”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农村文化梦”的实现也就有了希望。

(作者简介:林日新,湖南省武冈市湾头镇人,中学高级语文教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