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记者最近在多个贫困县调研了解到,随着越来越多的贫困户脱贫摘帽,脱贫攻坚开始进入“深水区”,部分贫困户精神贫困问题日益凸显,“我要脱贫”异化为“要我脱贫”,脱贫主动性、主体性不强,成为脱贫攻坚的硬骨头。(半月谈)
说到脱贫攻坚,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到第一书记可谓是尽心尽责,甚至不少第一书记倒在了脱贫攻坚战场上。各地区针对不同贫困,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措施进行帮扶,希望让生活在贫困中的群众摆脱贫困,过上幸福,迈向小康。然而,让人大失所望的是部分贫困户,贫困人口“等要靠”思想严重,甚至穷开心,不思进取,异地愿意,发展产业要兜底......这一系列的现象都表现出贫困群众没有脱贫的激情与动力,缘何造成这种现象?
笔者认为造成贫困群众不思进取依赖政府帮助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基层干部脱贫心切,想速效脱贫,在刚开始扶持脱贫时一味的送钱送粮,贫困群众需要什么就给什么,在物质上千方百计满足贫困户,一味的输血式扶贫,养成了贫困户好吃懒做,形成了我贫穷政府就该给我的心理,这是我应得的心态。其二是贫困群众大多思想观念落后,宁愿苦贫也不愿快富,基层干部在扶贫过程中只注重扶贫项目的实施和资金的下放,没有关注贫困群众的智力脱贫,导致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造成了贫困户认为脱贫与我无关,故高高挂起的现象。
说到底,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辛苦在第一线的基层干部在实施帮扶脱贫过程中方法使用不当,没有在精神贫困上进行扶持,让贫困群众把“等要靠”当成依赖,因穷而要,因要而懒,因懒而穷,最终失去了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失去了脱贫的信心和动力,但是扶贫是干部的责任,脱贫必须由贫困群众参与。
是故,在脱贫攻坚的最后关头,剩下的贫困户大都是因缺乏内生动力,基层干部更要用好政策,教育和引导贫困群众彻底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志向,让贫困群众从精神上心理上愿意脱贫,主动脱贫,让观望者奋起,让畏惧者前行。
脱贫到底是谁的事儿?扶贫是我们每位党员干部的分内之事,脱贫更是每位贫困群众的分内之事,只要每位党员干部尽心尽责,树立正确的扶贫观念,运用好扶贫政策,每位贫困群众要不等不要不靠,树立脱贫志向,自力更生,贫困必会消失,全民定会共奔小康。
(作者单位:中共四川省马尔康市委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