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高度重视、思路对头、措施得力、工作扎实,深度贫困是完全可以战胜的
“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就差吕梁还没有去了。”“那里脱贫攻坚难度很大,一定要实地看一看。”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的身影出现在他念念不忘的山西吕梁:他查水井、蹲田头、探新村,实地调研贫困问题的硬中之硬;他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集中研究攻克坚中之坚的方略。全面小康路上的脱贫攻坚事业,再次发起了新一轮的冲锋。(6月26日 人民日报)
贫困问题,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拦路虎”,也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事情。他曾说“他们(困难群众)的生活存在困难,我感到揪心。他们生活每好一点,我都感到高兴”。习近平十分关心扶贫开发工作,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之后,他走遍了中国绝大多数贫困地区,提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精准扶贫”等扶贫方略。他指出,2020年让全国人民一个不落都过上小康生活。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到2020年还有4年的时间,4年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在当前社会和谐经济繁荣的大环境下,扶贫工作前景可以看好但确实是还有压力和挑战。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项任务来说,最艰巨最繁重的部分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农村地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首先要实现全面脱贫,而没有贫困农村地区的小康,确实也不能说是完整的小康。我们应该深刻认识扶贫工作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扶贫工作规律,借当下“精准扶贫”之机,开创扶贫工作新局面,从而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彻底扫清障碍。在此轮“精准扶贫”的过程中,我们当借鉴以往扶贫工作好与不好的方面,特别是个别地方仍然存有的问题,以确保此轮扶贫让全国人民真正脱贫,至奔小康。
“精准扶贫”不容许丝毫形式主义,防止走过场未真扶贫。习近平同志曾说过,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少搞一些盆景,多搞一些惠及广大贫困人口的实事。在以往扶贫工作中,曾经有个别领导干部热衷于纸上扶贫、电话扶贫和喇叭扶贫等,不愿意深入到基层、不主动了解民情民意,导致扶贫工作流于形式主义。他们或者不基于本地实际搞一些不得民心的形象工程,或者私自挪动扶贫资金为他用,不仅没有使民脱贫、让民受贿,而且白白贻误了本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良机,也极大损害了党和政府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
“精准扶贫”的准星不容偏离,防止扶假贫冷了民心。扶贫造假对于一般人来说并非陌生,像2015年被媒体热炒、被百姓热议的“马山县扶贫造假”事件。据相关部门审计发现,在该县认定的扶贫对象中,有高达3119人不符合扶贫建档立卡标准,其中有343人属于财政供养人员,有2454人购买了2645辆汽车,43人在县城购买商品房或自建住房……“马山县扶贫造假”事件之所以备受关注,不仅仅扶贫数字造假、富人成为扶贫对象,在直接侵害了百姓的切身利益的同时也伤透了真正贫困百姓的心,而且在踩踏着社会公平的底线的同时,更是损伤了政府诚信形象和阻碍了扶贫脱贫的进程。
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防止扶贫成功再返贫。借助“精准扶贫”之机,狠下决心实现全民脱贫已属不易,要做到脱贫不返贫,真正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扫清障碍更加艰难。“输血式”扶贫虽能解决一些贫困户眼前的生产生活困难,但容易让被扶贫对象易产生“等靠要”依赖心理,自己不主动学习生产技能,生活水平自然也无法提高。而且从长远角度看,“输血式”扶贫也根本无益于本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应当从根本上改变过去政府“一头热”的扶贫模式,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变“开发式”扶贫为“参与式”扶贫,真正实现干群一心,以助力所有的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
(作者单位:四川省合江县南滩镇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