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支尔莫乡,被称为“悬崖村”的阿土勒尔村曾经封闭隔绝。2016年5月24日,《新京报》记者以《悬崖上的村庄》为题报道这个村落,村民贫穷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引发强烈关注。
深度贫穷令人心塞。凉山州直面问题、多措并举,用务实行动回应社会关切。一年来,集中力量在“悬崖村”实施道路交通、水电基础、生态移民、易地扶贫等建设,“悬崖村”有了可视电话、惠民小卖部,山里特产的蜂蜜在网络上热销,最令舆论牵挂的悬崖藤梯被钢梯取代,往日攀爬藤梯上学的孩子们实行全寄宿制管理,村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悬崖村”的变化,打破了扶贫难扶智的困局。凉山州彝区扶贫在脱贫攻坚提上国家战略高度前就开始了,社会各界倾注了大量精力。但是,彝区自然地理条件差、群众思想观念落后、文化素质水平低等原因,扶贫励志举步维艰。可喜的是,“悬崖村”脱贫会战中,群众思想有了变化,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有人办起小卖部,有人销售蜂蜜做买卖,有人参与建设务工创收。凡此种种,足见彝区群众参与改变落后生产生活面貌的积极性普遍提高。
“悬崖村”的变化,说明务实是脱贫的出路。舆论关注“悬崖村”后,当地政府迅速响应,采取积极措施应对。根据彝区普遍贫穷的实际,大刀阔斧连片帮扶。尤其州县结合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交通会战等工作,加大类似“悬崖村”的道路交通、水电基础、通信通讯等基础建设,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村群众行路难、孩子上学难问题;投入资金加大生态移民搬迁,促使彝区群众挪穷窝、改穷业、换穷貌、拔穷根。这些务实举措,带领贫困彝区欣欣向荣,足见凉山有一群勇于担当、务实肯干的干部,打破了彝区治理存在短视政治眼光的诟病。
“悬崖村”的变化,见证舆论监督脱贫的力量。“悬崖村”的命运改变,与舆论监督分不开。若非媒体报道,它的贫穷不会问世,不会迎来政府提前介入建设,或将等上几年才能开发,这点毋庸置疑。笔者以为,无论媒体监督,还是群众监督,都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政府无需遮掩,更应该积极回应,并借此开门纳谏、集思广益。显然,处理“悬崖村”拔穷根问题上,凉山州做的恰到好处,不仅大手笔解决了焦点村问题,还将其周边贫困村纳入规划,用切实举措回应舆论关切。这是一次舆论监督政府工作的胜利,更是一次政府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发展思路的胜利。
“悬崖村”在舆论喧嚣中出世,砥砺奋进后迎来脱胎换骨的变化,值得脱贫攻坚战线借鉴。因为“悬崖村”不是凉山州彝区特产,更非巴蜀大地独有,其它偏远山区还有类似村庄。所以,推进扶贫事业任重道远,必须要在务实担当上做文章。要联合社会力量,集聚群众智慧、舆论力量、民间资本,发挥贫困群众主观能动作用,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搞连片开发、整村推进,才能彻底断穷根、改穷业,形成扶贫开发的规模效应。
(作者地址:四川成都人)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