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县域电商峰会上,我曾经提出自己的看法,电商要与电商服务商一起下乡。因为,电商要成功,必须是电商服务业要发达;没有电商服务业的地方,一定不会有好的电商。所以,县域电商需要电商企业和电商服务商要携手下乡,任何一个人下乡干都不动。这一年多来,县域电商服务商明显了多了起来,但我感觉距离理想的县域电商服务圈还有较大的距离,还需要努力。
县域电商服务商应着眼于县域电商大生态。完整的县域电商不仅像冰山一样聚成大块,而且九分之八深藏水下,只有九分之一浮在水面。浮在水面的是外在表象,而深藏水下的则是根基,是内力,是电商背后的强大的服务体系、健全的产业体系、完备的基础设施和高效的政策体系。相应地,县域电商服务概念也比较大,有一般意义上的狭义电商服务,即电商直接需要的服务,比如我们常常讲的人才培训、美工摄影、数据分析、推入运营等。而广义的电商服务应该是涉及整个县域电商生态的,既有直接的电商服务,也有间接的电商服务,比如物流快递、仓储加工、包装彩印,更有电商供应链、产业链乃至价值链的全程服务,如品牌策划、规划制订、园区建设运营、生产标准化提升等。
在放宽电商服务视野的基础上,具体注意六方面问题。
第一,注意深入调研,了解农村,避免有电无农。现在对电商而言,最要紧的问题是,简单套用城市和工业电商思维,在农村电商、农产品电商上不适应。一些电商服务商的团队大多来自城市,可谓“五谷不分”,人生地不熟,拿出公用的模板简单套用,结局便是削足适履。我曾经建议,到县以下做电商的,还是从人手一本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开始,什么时候电商的农味足了,土腥气重了,就离成功不远了。
第二,注意当好参谋,提好建议,避免纸上谈兵。必须识大势,明县情,提出的建议切合实际,制订的规划有的放矢。不能再重复“规划规划,墙上一挂”的老路,不能再制订一些大而无当的文本。对县上关切的问题,能拿得出解决的办法,或至少在思路上有所启发。
第三,注意单点入手,循序渐进,避免四面出击。目前下乡的服务商,实力也多有限,对县域电商服务大包大揽,既没有精力,更没有人力,还是要从一两个点开始,迅速取得突破,让县长敢信任,让部局敢合作,逐步有序承接相关服务项目。比如有的县急于在上行上突破,那就先集中做上行;而有的县,则在乡村物流上想尽快解决最后一公里,那就先集中想办法,使之明显改善。
第四,注意培养人才,本地运营,避免人亡政息。好多电商服务商能干,主要是团队的头能干,底下能力强的不多,大多是做配合服务工作,一旦在几个县同时忙活起来,顿时捉襟见肘。所以,要注意在本地发现人才,及时培养提升,使之成为县域电商的可靠力量,并逐步延伸为创业团队,就像军队上的“带队伍”。这里面要注意一些本地电商的转型与引导,有些电商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逐渐有些吃力,转型做电商服务未必不是好的选择,而且与之合作。
第五,打通链条,广泛对接,避免单兵作战。县域电商可谓线长面广,头绪繁多,单靠服务商的力量,肯定是忙不过来。所以,要把服务商变为信息的收集分析器,资源的多路对接器,像一个多孔插头一样,这才能发挥出优势。县上要品牌,就能找来品牌策划的;县上想抓物流,就能对接相关物流快递企业;等等。有些活,自己揽下来,人手吃紧,还可以众包给创业团队。
第六,合理站位,互利合作,避免华而不实。服务商下乡要挣钱是必须的,但挣钱有门道。直接向县长要钱不好办,但帮助县长想通了,也做好了服务,钱肯定不会少,这就是盯钱袋不如盯脑袋。同时,电商都挣钱,电商服务商也才好挣钱,就是广告说的,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而且,一开始就要注意服务质量,只要起步做好了,也就会有口碑,也就会赢得更多县域的信赖。否则,江湖名声不好,再混下去也难。
(二〇一七年四月二十五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