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乡贤回乡的个案比较
题记:
昨日下午在家边的“壹街坊”的一家咖啡厅,和我负责指导论文写作的两个本科生谈论文选题与写作事项。其中一个本科生说看过王亚南的《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书,想写中国士绅政治研究。告知写此问题难度极大,不容易写好。问其看过这方面哪些书籍和资料,想写其中哪一方面的内容,均语焉不详。又问看过原上海社会科学院老院长张仲礼的《中国绅士》一书否,答曰没看过。
这如何是好?脑子突然转了一下,来了灵感,便建议其以当代的新乡贤回乡为主题,开展论文选题与写作。谈了一通我的看法后,学生做了记录。后来在进一步聊天过程中,该学生调整了论文选题思路,换了新选题。
此学生将我的谈话做了一个整理,将其贴出,供日后做再进一步思考。谢谢该同学的精心整理!
2017.03.21谈话整理
当代中国正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动、人口的大流动以及社会大发展的时期,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城市生活正成为现代人的主导方式,“回不去的故乡”成为阻碍乡村社会发展的难题,具体表现在乡村社会空心化、老龄化以及人际连接的断层化。在此背景下,如何正确认识新乡贤回乡的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及其限度,继而推动外出新乡贤回乡造福桑梓以及引导本地新乡贤在乡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以实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教育进步、宗族复兴、人际关系的重构、再造阶层连接等目标,促进乡村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便具有了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欲研究新乡贤,就必先了解古代传统乡贤即士绅阶层的特性。在“皇权不下县”的中国古代,乡贤由于具备连接官方与民间的桥梁功能,更是乡村社会结构的连接器和稳定器,发挥了协调社会事务处置、进行道德教化的重要作用;作为乡村社会阶层中的精英部分,乡贤也会选择性地反映民意,使部分民众诉求得以上达。在当代中国乡村社会,新乡贤固然失去了绝对的支配地位,但其仍在乡村中具有较高的权威,在一些难解事件的处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失去了作为官僚机器组成部分之地位的新乡贤,将“儒者”的身份演绎得淋漓尽致,更多地带领民众对家乡进行社会建设,其奉献精神更容易赢得更多的民心。
可以通过不同地区新乡贤回乡的个案收集与比较,分析影响新乡贤回乡的影响因素。一般可以归结为如下要素:故土情结、使命感、专业特长、领导角色、宗族文化、地方政府的邀请,等等。
新乡贤的成长机理分为内生和外生两大类。内生型新乡贤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当地“名门望族”中的后代人士,或者在实际生活中出现的各类致富能人,长久的当地生活使其对家乡的情况更为了解,使命感也更强,在当地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外生型新乡贤则是之前外出打拼取得一定成就、最后选择叶落归根的本地人,以及曾经在当地生活奋斗过的、对该地方产生归属感的独特时代群体,比如上山下乡知情、工作过的地方领导。
就回乡动力而言,外生型新乡贤或有叶落归根的故土情节,回乡是受内在的使命感的驱动;或有一技之长,回乡是为了使专业能力得到更进一步发挥;或者是相关领导利用其丰富的人脉资源,回到故地发挥余热,推动乡村发展;抑或是受到地方政府的力邀,以推动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引导道德和文化教化等。但某些新乡贤则在外出工作后长一段时间后,出于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农村医疗条件不适合养老的考虑,兼之使命感缺乏,不愿回乡,此即为新乡贤回乡的限度所在。这种关于新乡贤回乡限度的分析,还要注意不能过于夸大他们的作用,因为“回不去的故乡”让新乡贤失去了用武之地。因此,从消除这些限度的影响、为新乡贤回乡塑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机会,以吸引更多的新乡贤回乡,就变成推动新乡贤回乡的需要思考的重大问题。
新乡贤发挥作用的领域,主要集中在推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引领经济发展、推动教育发展、促进宗族复兴、重构乡村人际关系、再造阶层连接等等方面。
综上,当代中国新乡贤仍可在乡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如何将更多地留住内生型新乡贤、吸引外生型新乡贤二者并举,引导新乡贤在乡村社会进行经济建设、道德教化及在社会改造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当地政府和乡村社会民众需要努力的方向。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号 唐家弄潮儿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