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补平衡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商业化的加速,大量城镇郊区、交通水源便利地区的优质耕地被征占用,且大部分是靠近城市的良田,这样就出现了耕地减少问题。为了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国家出台了“占补平衡”办法,通过土地复垦等办法,确保耕地在数量上平衡。但是,这样的做法在各地也会因利益关系而变味,最突出的问题是占的是好地,还的很可能是根本不能耕作的劣地。
从经济角度出发,将劣质地复垦成耕地,成本较低,但利润空间大;“增减挂钩”是把宅基地复垦成耕地,成本很大,搬迁补贴占大头,且容易诱发拆迁矛盾,多地都不愿碰这样的硬骨头。某省从国土资源部分到1万亩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指标(这是必然要占用的,城市自然蔓延出去,就势必要占用耕地;碰巧占的是劣质地的概率很小),但实际城市发展要3万亩,多占的2万亩,就用前述两种方法来变通。造成的后果是,前者“占补平衡”可能将林地、生态用地等也复垦成耕地,破坏生态环境;后者干脆逼农民上楼。
山东某县级市自2007年开始,全面开展农村社区化建设。其做法是,将辖区内1249个行政村全部撤销,合并为208个社区,每个社区涵盖5个村庄1500户左右。按照有关说法,撤村建立社区,是为了医疗、劳动保障、教育扶贫、人口计生等公共事务方便,并减少村干部开支,是让农民过上城里人那样的“好日子”。“一刀切”地进行上述村庄改造,不光剥夺了农民的宅基地,造成农民利益的新一轮损失,还将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如缺乏管控,“占补平衡”就是玩文字游戏。有人随意改变土地用途,打着农业产业化或粮食生产,设施农业、休闲旅游农业的幌子,搞非农非粮产业,或者搞房地产开发;还有人有的蓄意囤地,骗取国家补贴。一些投资商起初野心很大,但因土地流转规模过高,投资随意,市场不看好,就撕毁合同给农民带来租金等损失。四搞所谓的田园生活,拿地搞小产权房,借农村旧村改造,投资囤房囤地,这都对国家稀有的土地资源造成浪费楼。占起耕地来认真,但补回耕地时则就拖就拖,以次充好,甚至赖账。
2014年1月,新华社记者在江苏一个村庄采访时,从种粮大户那得知,全镇以前有3万多亩农田,如今只剩下1万多亩了。肥沃土地被占用来盖厂房和住宅,留下来的很多都是低产田,要花大量人力物力才能改良。在江苏省盐城市,被征用的土地绝大多数在城市边缘,是长期形成的高产田,无论种粮食还是种蔬菜,基本旱涝保收;而“占一补一”的补充土地,要么是内陆地区原本的废弃地、复垦地,要么是沿海滩涂,虽然实现了数量上的占补平衡,但耕地质量难以保证。以原本滩涂资源较为丰富的盐城市,从2001年至2014年,该市已经向苏南调剂了40多万亩占补平衡指标,可供围垦的滩涂资源越来越少。
近几年,每年都有几宗县国土部门提交的耕地开垦项目送到审计机关进行造价审计,到开垦现场进行实地察看发现,这些被开垦的“耕地”,此前多是有林地,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开垦地在山体中上部,有的甚至在顶部,除天水外没有任何水源,而且开垦出的土壤贫瘠,除可植木本植物外,根本难以种植任何农作物。
在缺少耕地的省份,城市或工业占领的好地只能丘陵或高山峡谷开辟的新地来“平衡”,但这样的地根本平衡不了水土肥沃的城郊熟地。首先是自然条件不“平衡”,交通、水源、肥力等方面不可同日而语。其次高山峡谷山高坡陡,耕作不便,且极易造成水土流失,难以产出经济效益;第三,这些新地原来多是薪炭林,森林被开垦后造成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丧失家园,造成了新的生态破坏。
在土地流转实践中,必须要求各地区原原本本贯彻落实党中央确定的方针政策,既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又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搞大跃进,不搞强迫命令,不搞行政瞎指挥。特别要防止一些工商资本到农村介入土地流转后搞非农建设、影响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等问题。要注意完善土地承包法律法规、落实支持粮食生产政策、健全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加强乡镇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建设,推动土地流转规范有序进行,真正激发农民搞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讲话中指出: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法依规做好耕地占补平衡,规范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是对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占用耕地不断扩大的补救措施,是国家法律和政策允许的,但必须带着保护耕地的强烈意识去做这项工作,严格依法依规进行。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加强对耕地占补平衡的监管,坚决防止耕地占补平衡中出现的补充数量不到位、补充质量不到位问题,坚决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地的现象。中国耕地占用问题引起了总书记的关注,可见问题的严重程度之高。
耕地遭侵占威胁中国粮食安全,从1996年国家第一次土地详查时到2008年,中国耕地共减少833万公顷。现在耕地已经减至1.2亿公顷(18亿亩)这一政府设定的“红线”。截至2015年,全国共投入耕地治理资金超过900亿元,治理矿山地质环境面积超过80万公顷。一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矿山地质环境得到有效恢复。但是同时,投资转化率只约为26%,全国仍有220万公顷损毁土地面积没有得到有效治理——这就是说,耕地是占了,但补的工作远不够。没有优质的耕地,中国人的饭碗问题就难以保障,缺粮就到国际市场上买,而对于13亿人的大国,“买着吃”尤其向我们的潜在敌对国买粮其风险是巨大的。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生态家园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