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杜才云:用好新法宝推动乡村文明进程

[ 作者:杜才云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3-22 录入:19 ]

河北“红白理事会”刹攀比风 有的村规定婚车不能超9辆(3月20日中国经济网)

树高千丈有根,水流万里溯源。我国社会脱胎于农耕社会,绝大多数干部职工乃至市民都来自农村,无论“农一代”、“农二代”、“农三代”,说白了,其实都是农民的后代。农村积淀已久的吃喝嫖赌抽抓拿骗赊贪等歪风邪气,不同程度存在于干部队伍和群众之中,进而影响着中国社会治理进程,正本清源狠刹农村地区各种歪风是治本之策,更是当务之急。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春风劲吹,农村经济迅猛发展,农村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各种不良风气也死灰复燃,比如吃吃喝喝“上档升级”,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红包礼金“水涨船高”,婚姻聘礼“涨声一片”,农民群众陷入你请我、我请你、你送我、我送你的“死循环”,“死要面子活受罪”让农村群众苦不堪言。

红头文件难以治理农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歪风。对于农村乱象,不纠正不整改势必会愈演愈烈,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靠行政命令纠偏整改也有相当大的难度。自去年以来,先后有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红头文件”,意在以行政手段强化乡村不良习俗整治,殊不知,“红头文件”也不是万能的,由于缺乏法律支撑,行政命令政治乡村不良风气受到网民质疑而被叫停。

地方政府行政命令强制纠正农村不正之风未能凑效,在实践中“碰壁”,以失败告终,党组织就不同了,依据党章规定,上级党组织有权领导下级党组织开展工作,纠正基层党员不良风气,并且可以用党纪处分不听招呼的党员。但党组织也有不足,只能够管住党员、先进青年,管不住非党群众,还得再寻“五彩石”。

众所周知,村民委员会是一级自治组织,根据《村委会组织法》规定,县乡(镇)与村委会是指导关系,而不是领导关系,就这个角度来说,村委会能够担负起整治农村不正之风的主体责任。

为此,基于党组织的领导和村民委员会的主体责任,各地村级组织创造性地组建了“红白理事会”,将村里德高望重的人员选进理事会,把农民群众团结到组织中来,以章程“约法三章”,指导群众节约办理红白喜事,制止大吃大喝,狠刹攀比浪费,纠正“天价”彩礼,减少了群众负担,倡导孝顺父母,引导群众自我规定,为乡风文明注入了具有时代核心价值的新风正气,成为克制农村陈规陋习、不良习气的新“法宝”,深受群众好评。

诸如村民结婚“婚车不能超过9辆”“宴席每桌规定几个菜肴”“礼金只能送多少”的“红白理事会”新规定,看起来很“土”,其实很接地气,它用基层群众协商方式,解决了行政命令无法企及的难题,又解决了非党人员无法管理的问题,最核心点在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村民自治很好地结合起来,成为践行社会主义乡风文明的新载体,深受农村群众欢迎。“红白理事会”由于其载体新颖、做法实在、很接地气、操作有力,已在北方大地吹起了一股“节俭新风”,值得各地学习借鉴并模仿。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委编办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