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麝是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所产麝香被视为药材中的珍品,素有“软黄金”之美誉。地处秦岭腹地的凤县是全国最大的林麝养殖基地县,林麝规模化养殖场达351个,存栏9600头,规模数量居全国第一,被授予“中国林麝之乡”称号。近期,在基层调研中,养殖户普遍反映的一些突出问题,亟待重视解决。
问题一:养殖户难增收。一度时期,林麝市场火爆,2013年前后幼麝一对达7万元左右,麝香价格达400元/克。自2014年起,林麝几乎无人问津。县上及相关部门也做了大量工作,但养殖户难增收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导致一些养殖户逐渐产生畏难消极情绪。
问题二:种群品质退化。凤县自林麝人工繁殖驯养以来,一直都是县内之间调配,近两年对外调拨关口有所放开,但外地有意向发展的客商,人工繁殖驯养许可证难办理,还是调拨不出去,导致林麝近亲繁殖,品质退化严重,发病率、难产率、死亡率高,影响规模化发展。
问题三:疾病防控难。圈养的林麝很容易受细菌、病毒感染,化脓性疾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呈散发形式,表现慢性病程,发病多,病程长,治愈率低,死亡率高。
问题四:缺乏专业人才。凤县有一些林麝养殖“土专家”,但缺乏专业培训、无报酬待遇,只能凭经验、靠实践摸索,能治病、做手术的专业技术人员奇缺。林麝发病时,没有一个专门的统筹协调指挥机构,只能人托人、靠感情、碰运气。尤其是林麝生产期比较集中,难产率相当高,仅有的几个会做难产手术的专家,根本忙不过来,养殖户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林麝在痛苦中死去。
问题五:草料采摘难。随着林麝种群规模不断扩大,林麝食用的草料越来越难采摘,县内又没有一家专门研制营养成分高的颗粒饲料生产企业,尤其是在晾晒、储备冬季草料时,由于原料少、缺劳力、晾晒期短、储存量大,养殖户只能远赴邻近镇、相邻县去采摘,只有高价收购,增加了饲养成本。
对策建议一:加强人才培养。建议成立专门的特种养殖工作局,把林麝、大鲵等特种养殖产业做大做强。通过技术职称晋升、土专家深造、薪酬激励等方式,培养和造就一支专业技术队伍,并建立“人才库”,对有资格证的专家人才每年给予一定的“专家津贴”。
对策建议二:破解技术难题。加强与陕西省野生动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校合作,充分发挥凤县林麝产学研基地作用,破解良种选育、疾病防治、配方饲料、林麝后续产品开发等难题。
对策建议三:培育龙头企业。由政府牵头,整合北京同仁堂陕西麝业有限公司、逢春制药、片仔癀药业企业以及目前现有的几家林麝养殖公司资源,以“中国林麝之乡”为品牌,注册成立凤县“中国林麝之乡”有限责任公司,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的现代化养殖场,探索“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所有养殖户以入股的形式加入公司,通过入股分红、务工收入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对策建议四:延长产业链。积极引进取得麝香使用许可的医药企业落户凤县,打通林麝上下游相关产业,在林麝特色产品深加工以及养殖与旅游相结合上做文章,比如开发麝香酒、生产麝香药品、建设林麝博物馆、新建林麝交易中心、打造林麝山庄、开发林麝观光游等,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对策建议五:打通体制障碍。适度放宽林麝种源调配政策限制,支持养殖户从外地引入种源,从本县向外调运种源,从而解决种群品质退化、养殖户难增收的问题。
对策建议六: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对林麝产业扶持力度,重点对林麝养殖大户、龙头企业、科研攻关机构和麝产品加工开发企业的资金倾斜,探索建立林麝养殖特种保险制度,降低产业发展风险。
作者:凤县县委农工部副部长、政研室主任、统筹办主任、政协凤县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