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黄自怀:杜绝被脱贫凝心聚力奔小康

[ 作者:黄自怀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3-08 录入:19 ]

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新京报记者专访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信息研究司司长刘应杰,详解政府工作报告10大看点。其中谈到网络语言“被脱贫”写进报告时说,报告也采用了一些网络语言,比如脱贫攻坚这部分,采用了“防止假脱贫,被脱贫”表述,“防止被脱贫”这个表述,能反映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真正含义。(3月5日 新京报网)

“被脱贫”一词,最初来源于2011年全国两会的提案,提案认为太低的贫困线让过亿居民人为“被脱贫”。在后来的脱贫攻坚中,也存在一些另类的“被脱贫”现象。有的贫困户直接领那点国家补助,钱一用完就“涛声依旧”;有的人家被有关领导夸大项目或虚拟项目,在上报的资料中凑足脱贫标准;更有甚者,有的人家自己还蒙在鼓里,但表册上已经脱贫了……如此种种,不一而足。什么“假脱贫”“数字脱贫”“表册脱贫”的说法,都没有“被脱贫”这般形象鲜活,一个“被”字把基层领导的浮躁作风和扶贫对象的辛酸尴尬,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李克强总理把这一鲜活的网络词语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足见党和政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信心和决心。要真正杜绝“被脱贫”,实现“精准”,还得从三方面发力。

一是扶贫机制要透明。扶贫工作,从一开始就要在“精准”上下功夫。有的地方进行“暗箱操作”,先从领导干部的亲戚、朋友入手,剩余的名额才有真正贫困户的戏。而在确定了“贫困户”后,究竟怎样“扶”,进展如何,一直不予“曝光”。这样以一来,就极容易出现那种富裕人家“被贫困”,从而对国家的钱“不拿白不拿”,或者是贫困人家成了富裕户,就算被列入“贫困户”,但也只是“被脱贫”这样的现象。要避免这种弊端,就当将扶贫机制透明化、公开化。从最初的“贫困户”的确定,到帮扶的方式、进程,都应及时公示,接受群众的监督,方能做到摒私心,真扶贫。

二是扶贫队伍要壮大。从目前的扶贫方式来讲,在一些地方还显得单一。也就是说有关扶贫资金还是国家财政承担得多。其实,各民营企业、慈善组织、社会组织等都是扶贫工作的中坚力量。就像当年抗击侵略者一样,“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让这些企业、组织充分加入到脱贫攻坚中来,力量就巨大了,完全可以免去一些群众对国家能否有脱贫攻坚承受力的后顾之忧。据悉,在全国不少的地方,都已经把相关的企业、集团调动起来,加入到了扶贫工作中。队伍壮大了,实力就增强了,扶贫工作就更有底气,那种“被脱贫”的现象就会得到很好的遏制。

三是扶贫体制要保障。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深圳国际公益学院院长王振耀认为,杜绝“被脱贫”还要重视体制建设,健全医保、大病救助、残疾人、贫困儿童等一系列保障,这样才可以“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亦即说,要实现真正的“脱贫”,就需要在全面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完善相应的保障体制。目前,全国多数地方已经实现了“精准扶贫户”住院治疗全免费,但诸如医院的级别限制,用药的差距等都还优待完善。特别是对残疾人、贫困儿童的生产、生活、学习保障,更当和脱贫攻坚融为一体,才能让脱贫攻坚真正解决百姓疾苦,同奔小康。

富裕家庭“被贫困”是乱作为,贫困人家“被脱贫”是不作为,都是违章违纪的。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真扶贫,扶真贫”,李克强总理又将杜绝“被脱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给广大基层干部再次敲响了警钟,只有大胆创新、努力工作,才能凝心聚力,让惠民政策真正落地生根。随着两会的召开,各地的脱贫攻坚更当坚决摒弃“被脱贫”,用实际行动奏响致富奔小康的凯歌!

作者地址:四川省合江县自怀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